徽商嚴謹精明,粵商實效穩健,晉商精打細算。而有著850年歷史的京商此前卻一直未以清晰的面目示人。
2005年,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和北京商業經濟學會率先提出了“京商”概念,并啟動了“京商”研究。截至目前,研究中心已經完成了古代京商研究。繼本月19日, “第二屆京商學術論壇”成功舉行后,本報將以此為園地再次分專題介紹京商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在消費特點篇后,將陸續推出商業政策篇、老字號篇、商業街篇和經營文化篇等。
不同于晉商、徽商等名揚天下的商幫,京商文化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這個擁有3000年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的城市深蘊著獨有的皇家風范。
皇城地位成就完美京商
對于京商的概念,北京財貿職業學院院長王茹芹教授闡述為——京商是北京商業的簡稱,是北京這塊特定的國都之地培育和發展起來的具有特定內涵的區域商業及其文化,是基于國都消費驅動為核心而行成的產業體系。
“以國都消費驅動為核心”似乎在封建社會便闡述了一個經濟學規律——高需求帶動高消費。北京的國都地位決定了京商的重要服務對象為宮廷貴族和官員士人兩類人。而為適應和滿足這兩類高消費人群的需求,京商普遍具有較高的質量標準和經營水平。正如王茹芹教授所說:“皇城的高層次消費需求造就了追求完美的京商?!?/p>
40位皇帝與120萬舉子
這兩類人,北京歷史上從不缺少。
北京建都史上經歷了40位皇帝,加上皇族和勛戚構成了巨大的消費群體。明代前期的正統年間,宮廷服務人口約為5000人,后期增至1.5萬人。元代宮廷消費巨大,每年僅用油就達十萬斤。
除了皇族外,北京還是國內官員和士子集中的區域。據記載,先后在京舉行過201次科舉考試,全國各地應試的舉子達120多萬人次。大量官員、滯納留京的士子、家眷、隨從等構成了龐大的消費群體。
高端人群造就“最高標準”
由于宮廷貴族和官府消費具有典型的高端特點,也促使京商逐漸形成了精益求精的經營和技術特點,在原料上千挑萬選,在技術上精雕細刻 ,在產品上不斷創新,對于管理和技術人才求賢若渴,京商的產品和技術標準代表了當時同時代的最高標準。
同仁堂的藥材、聚慶齋的糕點、月盛齋的燒羊肉、天福號的醬肘子等都曾是著名的入宮貢品。如桂馨齋就曾獲賜進宮“腰牌”一塊,可直接進入皇宮送貨。
榮寶齋的筆墨、內聯陞的鞋靴都因服務官員、士人定位準確、質量上乘而大獲其利;而官紳豪門、士人也是中高檔飯莊酒樓的消費主體,如清代北京高門府第、富貴人家的喜壽筵席多愛在“隆豐堂”、“慶和堂”、“德豐堂”、“慶云樓”這四大飯莊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