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起北京的商業街,人們都不難想起商廈林立的王府井、車水馬龍的西單和正在升級改造的前門大街……
嘆今日之繁華,溯京商源頭,這些街道在古時候可沒有今日熙熙攘攘的客流。而曾經商賈聚集的一條條古商業街,雖時過境遷,難尋其蹤,但它們在京商發展沿襲的過程中,起到了起承轉合的重要作用。
交通因素
為商業街演變主因
在京商發展歷史上,商業街的演變受政策和交通因素影響居多,這一原理與今日商業街區的形成相同。
金代檀州街商業街:由于中都每年對漕糧的需求多達百萬石,大量漕糧和日常生活用品均需要通過京杭大運河運進中都,貨物碼頭集中在城北,逐漸形成了以檀州街(今三廟街、喜歡斜街)為核心的金中都城市市場區。這也是目前已知的北京歷史上最古老的一條商業街。
元代鐘鼓樓商業街:元代漕運的發展使臨近積水潭的鐘鼓樓地區成為大都著名的集市貿易中心。這里貨物齊全、交易活躍,鐘樓附近區域是當時城市中最富庶、繁華的地方;鼓樓附近有多種商業店鋪、歌臺酒館,從針線、果木,到面粉、柴炭和各種器物用具一應俱全、應有盡有。
明代棋盤街商業街:由于明代皇城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東移,因此,明代北京的商業中心也由鐘鼓樓一帶南移到前門的朝前市以及東四、西四一帶,形成了棋盤街商業中心。
清代外城商業街區:清代外城商業形成了相對明確的功能分區。北城有以琉璃廠為中心的文化商業街區,中城有買賣高檔商品的正陽門大街,東城地近運河,是外地物資進京的通道,布帛菽粟交易發達,南城的金魚池和天橋等地是禽魚花鳥市場,西城的騾馬市、回族聚居區牛街,都與牛羊屠宰業關系密切。
清代琉璃廠商業街的發展源于大量較高層次的文化消費需求。當時漢族官員多住在琉璃廠附近,全國各地的會館也都建在周邊,官員、趕考的舉子也常聚集于此逛書市,使琉璃廠區域的文化氛圍日益濃厚,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乾隆年間編修《四庫全書》,書賈們借機涌入京城,設店開肆,圖書交易異常活躍,直接促成了琉璃廠文化街的形成。
古商業街
銘刻于現代城市版圖
商業街區作為一種結構單位,是商業的載體,吸引凝結著眾多商家,為京商文化的形成和繁衍起到了傳承作用。今日的現代城市版圖中依舊銘刻著古老商業街的痕跡。
北京財貿職業學院院長王茹芹教授認為,商業街見證了京商的興起和變遷,留下了京商獨有的文化和歷史。
如:作為古代商業中心區的前門大街一直都是老字號企業聚集地,吸引著來自全國、甚至世界的人們,前門大街聚集的已經不僅僅是消費活動,更是文化活動。而且作為北京商業黃金三角組成部分,其目前正在進行的更新改造工作將進一步提升其硬件條件和服務能力,作為京商文化最集中的載體區域,其深厚的文化內涵使其在北京核心商業區中擁有獨特的地位和吸引力。
盛極一時的鐘鼓樓、琉璃廠,雖已經不是商業核心區,但是其仍然聚集著大量的商業企業,服務于區域甚至全國的消費者,而且其沉淀的文化和歷史更使其在北京眾多的商業街區中展現出獨特的吸引力。鼓樓、琉璃廠上千年的歷史變遷,逝去的是過客,留下的是文化,它們雖不是包羅萬象的商業街,卻仍是最具有北京區域文化特色的商業街區,古老的文化氣息與現代商業的融合,使其散發著獨特的文化張力,在北京商業版圖上占據著重要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