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大陸漸次興起的"五大現代商幫"中,珠三角商幫是粵商的主要群體。在近期舉行的"十大新粵商"評選活動中即將產生的"十大最具中國商業精神企業家"和"十大新粵商"更是這個群體中的佼佼者。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大陸漸次興起了五個大的商業群塊,他們被人們稱為"五大現代商幫"分別是指:以寧波、杭州、臺州、溫州等區域為代表的浙江商幫,以廣州、深圳、東莞、順德、中山等區域為代表的珠三角商幫,以濟南、青島、威海、煙臺等區域為代表的山東商幫,以蘇州、無錫、常州等區域為代表的蘇南商幫,以及以廈門、泉州、漳州等區域為代表的閩南商幫。
自古粵商就與浙商、鄂商、豫商、徽商齊名,如今是京滬粵商縱橫于天下。上世紀80年代后珠三角率先崛起,成為中國目前城市最稠密、最繁榮的城市群。20年間,廣東從一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落后省份,一躍而成全國第一經濟大省。體現了廣東重商意識的強烈,因此私營和個體經濟最為發達。廣東省民營經濟起步早,實力強,具有一定的市場優勢,民營經濟規模居全國第一。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為我省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已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2006年前三季度,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7246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9.9%;民營經濟單位總數達300.09萬戶,其中私營企業53.41萬戶,比2002年底增加了一倍多;民營經濟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62.2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2.6%,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38%;2006年1-11月,民營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1.0%,比全省工業高出12.7個百分點,首次超過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躍居各類所有制經濟的第二位。
就像文化與經濟的互動作用一樣,地方文化對商業精神具有潛在的影響。"行街"、購物和生意是廣東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是嶺南文化的一種表現;感受到講求平等,等價交換的價值觀念滲透在市民生活及嶺南社會的各個層面,也反映了嶺南文化的一個側面。
敢為天下先的粵商
早期粵商的代表在廣府,其中以十三行最為突出,主要從事貿易和運輸。粵商人的勤奮以及誠信品質是促進十三行經貿迅速發展的基礎。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廣州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系。粵商早有向外拓展的傳統,據史載,早在唐代就有廣東人到海外做生意;到了近代,廣東商人更是足跡遍天下,廣東成為我國著名的僑鄉。
從生產加工環節開始介入國際經濟的分工與合作,發展到在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品牌創新等方面的突破,成為世界工廠以及世界上新的經濟創新地,這曾是亞洲"四小龍"發展的軌跡。改革開放,廣東得風氣之先,取得了"先走一步"的先發優勢。開放經濟特區的政策優勢和瀕臨港澳臺的地理優勢,使廣東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上世紀80、90年代,以深圳、東莞等為首的珠江東岸城市配合香港產業轉移,大力發展"三來一補"企業,前店后廠,"兩頭在外",這是內地參與國際經濟分工的最好選擇方式。以廉價的未開發土地以及從農村的廉價剩余勞動力參加國際市場的弈博。珠江西岸的廣州、中山、順德、佛山等城市則憑借地緣優勢,將國外先進技術、全新理念及時尚消費品引進來。有開放政策的助力,珠江的東西兩翼合力,令廣東的經濟領先全國,不但積極推動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更成為中國經濟的催化劑。"廣東出品"代表的是新的商品、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生活理念。粵商人走遍全球及全國,以全方位的開放心態,對海外、對內地開放都同樣有強烈的開放態勢。笑迎三江客,廣納四海財,有錢大家賺,深諳禪理的粵商人自有其高明的商業哲學、商業智慧。開放是一種長線投資,粵商延續了當年廣州十三行的商業精神,其具備的綜合實力、綜合競爭力等,仍然是"中國第一商"。
粵商人敢為天下先,國家首批四個經濟特區就有三個在廣東。近20年時間里,中國的大多數先進的零售業態、流通技術以及組織形式,都是由廣東商業企業率先引入并嘗試,例如,超市、購物中心、購物廣場、第三方物流等,使廣東商貿流通企業一直處于全國的絕對優勢領先地位。
科技領先創事業的粵商
強調實干精神是粵商的傳統之一,南方高科老總陳震對此頗有心得:"關鍵在于做,我相信天道必然酬勤。"珠海德萊儀表設備有限公司周總經理也有同感:"'人若善之,天必佑之'、'天道酬勤'。善即善待,勤即勤奮。"他們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地做好每一項工作,以高新技術為依托,不斷地為客戶創造價值,得以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科技創新的實質是生產力水平提高,一個企業能否持續發展,要看其能否持續獲得好的商業創意并使其完美實現的機制和能力。在二十一世紀信息技術革命的新浪潮,層出不窮的新技術帶來了無窮盡的商業機會。而新技術、新產品的不斷研發,依靠的是對人的創意和人的潛能的有效激發。
經過十多年努力,廣東已擁有6個國家級高新區、10個省級高新區,各高新區創造的工業總產值、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出口值、出口創匯等都對所在市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精明、實干的粵商
法國著名學者佩雷菲特有過一個著名的論斷:"精神創造經濟奇跡"。一種充滿活力和創新的精神,在創造經濟奇跡方面,比資本、勞動、技術、制度所有這些因素,都起著更為本質的作用。
在廣東商人的意識中,機不可失,時不我待的觀念特別強。今天的競爭已不再是家門口的競爭,而是全球的競爭。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不僅要緊跟潮流,更要引導潮流,以適應未來的挑戰。
白手起家的務實耐勞、拼搏創新的精神,在粵商群體中普遍表現。志高空調董事長李興浩原是賣冰棍起家,后來創辦工廠數十家,涉及制衣、塑料、五金、電子電器、移動多媒體、金融投資和醫療機械方面等領域,李興浩連續三年榮登福布斯富豪榜。東莞粵暉園庾董事長以他40多年豐富的建筑經驗,老驥伏櫪,鼎力回報家鄉和社會,首期投資近3億元,建成了富有嶺南特色的粵暉園,為廣東的旅游文化添新姿。
勇于創新的粵商
新粵商精神應該就是靈活,而靈活的靈魂就是創新。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則將企業家的共性歸之為"創新"。自主創新體系不僅包括人與自然關系的改變,還包括與提高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自主創新體系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創新涵蓋了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
目前,粵商中涌現出鵬潤集團董事長黃光裕、騰訊公司董事長馬化騰等商業精英。同時大批優秀的客家商人也脫穎而出,這些年輕的廣東商人勤勞務實、競爭意識強、注重品牌建設、提倡文化打造,是新一代粵商的形象。新粵商帶來新的商業元素、帶來新的生命希望。商界和社會樂于接受廣東商人,因為他們有好的商品,他們更是新商業文明的信使。新粵商的眼界已不僅局限在國內和某一個領域內。
粵商的創新焦點集中在市場上,具體作法如:乘CEPA商機,廣東企業鏈接泛珠三角,打破地方壁壘,并實現內外市場一體化,泛珠三角模式更可作為中國其他區域經濟的借鑒。近年來,粵商積極在全國拓展商機,在2005年的第二屆"泛珠三角洽談會"廣東省的簽約項目上,粵商共簽項目303個,金額488.4億元,分別占總數和總金額的33.3%和42.2%。粵商走出國門,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普遍采取"貿易先行,制造跟進"的戰略。在貿易額擴展到一定規模、積累了國際市場運作經驗之后,進一步開拓境外投資建廠的新路徑。如美的、TCL、康佳、華為、格力等廣東企業,紛紛在海外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投資設廠,成為中國企業海外擴展的先行者。目前,粵商投資的國家和地區包括印度、巴西、墨西哥、俄羅斯、德國、越南和東歐等,涉及的行業包括電視機、程控交換機、電話、空調、DVD、摩托車、服裝等。
粵商創新精神也表現在實施名牌帶動戰略。至今,粵商已經打造出了七八十個產業集群,并且擁有"中國名牌產品"221個,占全國總數的16.5%;至2006年我省企業共獲得名牌稱號1814個,居全國首位,其中有29個品牌被評為2005-2006年度"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全國7個"中國世界名牌產品"廣東占了3個。全省企業注冊商標超過30萬件,連續十年居全國首位;擁有全國馳名商標46件,居全國前列。
經濟的競爭終究是文化的競爭,在新粵商精神里,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與近代商業文化的有效的結合與融合,也看到了嶺南物質文化的多元性、開放性和實用性。(廣東省社科院旅游研究所 楊荷卿 言民)
商業的需要使眾多商人應運而生,許多農民、工人轉向亦農亦商、亦工亦商的經濟發展道路。長期的海內外貿易,使粵商在接受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受到西方商業思想的啟蒙。“近現代香山(泛指珠海、中山、澳門等地)人創辦了現代中國百貨業的先驅——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大新公司,就是容納吸收了西方商業文明的結果。
中國儒學文化中的吃苦耐勞精神與西方文化中競爭、開拓精神結合起來,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特質,對新粵商精神起了重大的影響。當代香港巨富李嘉誠(潮州籍)、霍英東(祖籍廣東番禺)、曾憲梓(梅州籍)就因此受益,成為創業成功的粵商典型。
首屆“十大新粵商”名單
深圳燃氣集團總經理 于劍
招商銀行行長 馬蔚華
珠江啤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方貴權
香江集團董事長 劉志強
佳都國際集團董事長 劉偉
廣州富力地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思廉
廣東發展銀行董事長 李若虹
廣州聯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健文
深圳朗朗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海郎
廣州祈福新村房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 彭磷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