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傳統住宅建筑的主要形式有帳房、確房、干闌式建筑等。其特點是:室內空間較低,多在3米以下:墻壁下厚上薄,門窗小,結構穩固;多采用木結構框架:屋頂以平頂居多。
建筑用料大多就地取材。西藏的東、南部木材豐富,一般用原木或木板造房;西北部牧民則用牛毛編織帳房;盛產石材的地方則確房居多。帳房俗稱帳篷,是牧區最普遍而吉老的一種居住形式。
根據放牧方式和季節不同,又有冬帳房、夏帳房之分。冬帳房一般用木棍作框架,上覆輯牛毛織成的氈子,能經高原風雪的侵襲而不漏不裂。架設時,前后左右以木棍為立架,支撐帳頂的中部和四角,然后在四周用繩固定在地上。帳房內空間高度約1.6米至2米,頂部留出天窗,用以通風、采光、出煙,雨天可以遮蓋。牧民們還在帳房外四周用干牛糞、草坯、土塊、石塊等壘成矮墻,以避風寒。這種帳房大都建在背風向陽、水草近便的山洼地帶。夏帳房是用自布、帆布等制作的一種比較輕便的帳篷,構造簡單,拆裝、攜帶都較方便,一般供,行或臨時使用。結構簡單的兩面坡人字形帳篷,只能容納2-3余人;大的方形帳篷過去往往是貴族和上層喇嘛所用,可容納數十人,制作考究,用各種顏色的布或呢子鑲邊,且縫有精美的圖案。
碉房的外墻大多用石砌。石墻有明顯的收分,門和窗口都很小,通風和采光較差。平頂,外形厚重、穩固。一般2-3層,底層是牲畜圈及貯藏草料的地方,佛堂和居室在注層或3層。山區確房一般都傍山修建,外形呈階梯形。屋頂常被用來晾曬谷物。
在氣候比較溫和、多雨、潮濕的地區,如藏東的珞瑜、墨脫、米林、林芝、被密、亞東等地,還盛行干闌式構造,即在房屋下面架空,使空氣流通,減少潮濕。由于這些地方盛產木材,往往以木板代替石墻、土墻,墻壁薄,窗戶多,建筑風格輕盈疏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