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走勢 季風不再使國家衰落
那么,在未來還會出現季風減弱使一個國家衰亡的情況嗎?
張平中表示,古代和現代不同,古代的社會生產力低下,人民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有限,朝廷也很難有效應對,所以自然災害很容易誘發社會不穩定。但是依靠現代的科學技術,人類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增強。在這方面古代和現代呈現完全不同的規律。實際上,自然災害對社會穩定也可能有另一種作用,如果政府應對得當,可能會反而促進社會的穩定,比如我國成功應對自然災害的實踐,就提高了社會凝聚力,促進了社會穩定。
那么現在呈現出怎樣的氣候趨勢呢?
張平中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和氣溶膠,導致全球氣候發生變化,特別是從上世紀60年代左右開始,造成總體上溫度的持續上升,而亞洲季風區降水量下降,將面臨著水資源的匱乏,具體來看是中高緯度降水增多,低緯度降水減少。環境問題仍將是影響人類命運的最重要問題之一,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 鏈接
把自然科學糅進歷史研究
如今,自然條件決定歷史進程的理論在世界上相當流行,其理論代表人物就是美國學者戴蒙德(Jared Diamond)。他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一書獲得了1998年美國普利策獎和英國科普書獎。
戴蒙德用一句話概括本書的內容:“不同民族的歷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進,其原因是民族環境的差異,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學上的差異”。氣候也是戴蒙德關注的重點。他認為農耕文明之所以會在亞歐大陸達到最高水平,原因是亞歐大陸是個“橫”的大陸,而非洲、美洲都是縱向的。因此,亞歐大陸的氣候條件較一致,一種糧食作物被馴化后,可以迅速傳播開來。
新知專題采寫/本報記者 劉錚
本專題感謝:
張平中(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
程海(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資深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