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澳I號”打撈上來的文物。
正在修建的脫鹽水池,用以對從“南澳Ⅰ號”打撈的文物進行脫鹽保護處理。
崔勇是“南澳I號”水下考古隊隊長。
昨日10時,“南澳Ⅰ號”水下考古搶救發掘啟動儀式在汕頭市南澳縣舉行,廣東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方健宏親赴南澳宣布開始對這艘明萬歷年間的古沉船進行考古發掘。這艘承載過萬件瓷器的古沉船會否出水?省文物局局長龍家有表示,將視天氣以及水下情況再定沉船打撈方案。
文/記者陳正新、黃丹彤通訊員沈佳定、林春偉、刁定宏 圖/記者胡群智、陳正新
打撈難度大:周圍遍布暗礁
在歷經856天的水下考古搶救發掘前期準備之后,昨天上午,沉沒于汕頭南澳縣烏嶼和半潮礁之間海域的明代古沉船水下考古搶救發掘正式啟動。經國家批準,“南海Ⅱ號”被正式更名為“南澳Ⅰ號”。
因為遇上大浪,交通部廣州打撈局水上打撈工作母船“南天柱”未能如期趕至現場。
對比兩艘古沉船的打撈難度,“南澳I號”水下考古隊隊長崔勇稱“南澳I號”和“南海I號”考古發掘方式不同。后者被數十米深的淤泥層包裹,可以通過沉箱方式連同淤泥整體打撈上岸,而日后的水下發掘工作完全是在人工可控的水晶宮內完成。而“南澳I號”沉船周圍遍布暗礁等不明物,不能考慮用沉箱方式將船只整體打撈出水,只能用傳統的潛水方式,對船只進行清理發掘。
這就好比一個在室內游泳池里進行后期工作,一個面對的則是受天氣、潛水作業方式等復雜條件影響的海洋環境?!澳习腎號”的打撈考古人員不得不在離岸數海里的地方依賴打撈船和潛水設備進行考古發掘。
崔勇另介紹,本次針對“南澳I號”的發掘行動,采取高壓水槍清淤、手工發掘跟進的方式逐步對沉進泥沙的船體和所載文物進行人工清理,考慮天氣因素年內留下的緊張的發掘時間和需要清理的數萬件文物也給打撈工作增加了難度。
因此,崔勇稱“南澳Ⅰ號”打撈難度還要大于“南海Ⅰ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