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經過持續兩年多的“拆遷”與“保護”的拉鋸戰,以破敗之身殘存的梁林故居似乎暫時遠離了人們的視線。新年伊始,這個位于東城區北總布胡同的小院再次引發輿論關注,卻是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慘遭拆除。建設單位是否違規?監管部門職責何在?“維修性拆除”說法是否成立?在各方你來我往的描述中,有諸多疑團待解。
疑問一
華潤集團為何如此“大膽”
28日,東城區文化委就此事作出回應,稱建設單位(華潤集團富恒房地產開發公司)是為了緊急搶險,才將危房落架擬修復的,但此次拆除未經報批,屬“違規拆除”,東城區文化委將對此事依法進行查處。
對于建設單位“未經報批違規拆除”一說,一位不愿具名的民間文保人士表示不解:華潤哪來這么大的膽子?該人士表示,如果是一處普通的建筑被違規拆除,似乎也能理解。但作為曾引發媒體論戰和各級文保部門極大關注的梁林故居,已然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文保人士人人喊‘保’,監管部門三令五申不準拆除,建設單位為何還會公然違抗相關部門政令,不經報批擅自拆除?作為擁有較高知名度的大型央企,華潤集團難道不知道這樣做的后果?他們底氣何在?”
29日下午,華潤集團北京公司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對于是否存在“違規拆除”,公司持保留意見。
建設單位違規與否,一個核心情節在于華潤方面對梁林故居“下手”之前,到底有沒有履行相關報批手續。本報記者昨天就此致函華潤集團有關項目負責人進行采訪,截至發稿未獲任何回應。
疑問二
免拆“護身符”為何沒降臨
“不可移動文物”的身份,曾經平息了那場始于2009年7月關于梁林故居的激烈論戰。2010年1月,有媒體報道稱梁林故居已被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相關身份認定事宜“正在走程序”。民間文保人士一度為此歡欣鼓舞,他們期望這一身份能成為梁林故居免遭拆遷的“護身符”。但直至梁林故居碎為瓦礫,走了近兩年的程序至今仍撲朔迷離。
北京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張培表示,一旦被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梁林故居便能名正言順地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保護范疇,有望免受破壞,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至少不用擔心會被拆掉”。
那么,梁林故居“臨終”之前到底是什么身份?東城區文化委文物科負責人汪源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梁林故居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的確被列為新登錄項目,但未被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汪源說,依據文物法規定,雖然文物普查項目保護級別較文物保護單位級別略低,但仍屬于文物建筑,即便要遷移和拆除,也必須在征得東城區政府和北京市文物局的批準后才能進行。從眾聲喧嘩中暫得保全到“無人知曉”中慘遭拆除,梁林故居的免拆“護身符”為何沒有降臨,個中緣由不得而知。
疑問三
“維修性拆除”說是否成立
據新華社報道,1月27日,東城區文化委在向北京市文物局解釋此事時表示,建設單位考慮到梁林故居房屋騰退后,因陳舊、幾經翻建、無人居住等原因,易出現險情,因此進行了“維修性拆除”。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孔繁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拆除是由于建設單位為防止房屋在過節期間出現險情,而提前對房屋進行的“落架維修”,是維修前的一種“前期籌備工作”。
對此,著名文保專家謝辰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維修性拆除”,建設單位必須對整個拆除過程進行嚴謹的記錄,甚至每一塊磚頭都應該編號記錄,所有梁架的位置都要逐一記錄,相關錄像、繪圖、測繪必不可少,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日后科學復原。“有就拿出來,如果沒有那就是拆除,叫什么維修?”
東城區文化委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事發后,東城區文化委已書面通知建設單位,不得繼續拆除現存院落的原有歷史建筑,并對落架后的全部傳統建筑材料妥善保存,以便修建時使用。昨天下午,本報記者前往梁林故居進行探訪,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記者在現場看到,胡同口確有兩名保安值守,他們自稱是富恒公司派來的安保人員,但對來這里執行什么任務“不太清楚”。記者穿過胡同走進已成廢墟的梁林故居,沒有受到任何阻攔。院內滿是碎磚爛瓦,與一般拆遷現場并無二致。外來人員均可隨意進入廢墟。昨晚8點左右,本報記者離開現場時,胡同口的兩名保安已不知去向。
前天,有文保人士前往現場探訪時也發現,現場來來往往有不少人參觀,還有很多人從廢墟里收集磚瓦帶走。“在現場參與拆遷的兩個工人說,天天如此,這些磚瓦大家隨便拿,又沒有人不讓拿。”該文保人士在微博中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