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程超寰
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角須爪、能興云致雨的神異動物。《說文解字》曰:“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龍”,繁體字作“龍”。按《說文解字》,“龍”字為篆文象形。徐鉉曰:“象宛轉飛動之貌。”
幾千年來,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
中藥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帶有龍文化的深深印記。
在中藥的藥名中,以“龍”為名者數以百計。有天龍、地龍、海龍,有龍骨、龍齒、龍牙、龍膽、龍眼、龍腦、龍角、龍尾、龍舌、龍須、龍鱗、龍爪,有赤龍、黃龍、青龍、白龍、烏龍,有過山龍、順江龍、伏龍、盤龍、鋪地龍,等等。
“龍藥”中最有名的要數龍骨。龍骨功能鎮驚安神,固澀收斂,生肌斂瘡。用于驚癇怔忡、失眠健忘、自汗盜汗、遺精淋濁、崩漏帶下、瀉痢脫肛、潰瘍久不收口等。
關于龍骨的來源,古人曾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神農本草經》認為龍骨“是龍死骨也”,陶弘景則認為“皆是龍蛻,非實死也”。李時珍從《本經》說,曰:“是龍固有自死者矣,當以《本經》為正。”在明代《本草匯言》中,著者描述了他去晉、蜀山谷實地考察龍骨產區的所見:“間嘗過晉、蜀山谷,為訪所產龍骨之處。巖石棱峭,溪徑墳衍,則有壘壘如龍鱗,隱之如爪牙者,隨地掘之,盡皆龍骨。豈真龍之骨有若此之多,而又皆盡積于梁、益諸山也。”表達了強烈的質疑意向。現代研究表明,藥用龍骨系第三紀后期和第四紀哺乳動物象、犀牛、三趾馬、牛類、鹿類等的骨骼化石。日本皇宮正倉院現存我國唐代的藥物中有五花龍骨、白龍骨、龍齒等,經研究,均屬古代真象屬及劍齒象屬動物骨及齒的化石。由于歷史和科學知識的局限,古人把這些遠古時代大型哺乳動物骨骼的化石都看作是傳說中的龍的遺骨,故稱它們為龍骨。
中藥伏龍肝為經柴火多年燒結而成的灶底中心土塊,俗稱灶心土。“伏龍”為灶神之名。灶神,又稱灶帝、灶君、灶君菩薩、灶王爺,是民間信奉的五祀之一。宋洪邁《容齋四筆》曰:“伏龍在,不可移作。所謂伏龍者,灶之神也。”稱灶心土為“伏龍肝”,是為隱替“灶”、“土”等土俗之稱。以“伏龍”隱“灶”之名,以“肝”替“土”之稱。《名醫別錄》曰:“此灶中對釜月下黃土也……以灶有神,故號為伏龍肝,并迂隱其名耳。”
“龍”字在古代又是駿馬的代稱,如龍駒、龍驥、龍媒等。中藥石龍芻是一種藥草。《本草綱目》云:“此草生水石之處,可以刈束養馬,故謂之龍芻。”
古人從自身經驗出發,對認知的事物往往有各種附會比況。味苦如膽而稱龍膽,性滑如葵而稱龍葵,葉長如舌而稱龍舌,圓黑如珠而稱龍眼。它們的藥名中都冠有一個“龍”字,但其實與龍都沒有什么關系。《本草經考注》曰:“凡藥物以龍名者,皆假詑其德以神其效耳。以似骨非骨名龍骨,以似眼非眼名龍眼,以似葵非葵名龍葵之類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