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白陶馴馬俑
故事要追溯到大約6000萬年前,最原始的長有蹄子的獸類(原蹄獸)與天上飛翔的蝙蝠分道揚鑣,它們的后代演化為今天的馬、犀、貘等奇蹄類,鯨、海豚、河馬、牛、羊、鹿、豬、駱駝等鯨——偶蹄類,以及捕食它們的虎豹豺狼等食肉類。誰能想象在5000萬年前,“馬馬虎虎”還曾是一家親?之后,始祖馬走上歷史舞臺,從此一發不可收,漸新馬、草原古馬、三趾馬等等,直至180萬年前真馬的出現。
就在此時,人類已經走出非洲,并開始直立著與馬打交道。故而,一部馬的歷史好似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然而它遠遠勝過人類的歷史。
塵中老盡力
馬對人類的貢獻
馬作為可食之材進入人類的食譜,并延續至今,即使馬肉到了今天已不再普遍,但同為馬屬的驢卻在人類的舌尖上被發揚光大。到了1.6萬~1.8萬年前,人類步入新石器時代,并真正具備了可以馴化馬的能力。在歐亞大陸西部的草原,或許在捕殺馬或吃馬肉的那一刻,這里的先人們產生憐憫之心,收留馬駒孤兒,并喂養在他們身邊。
6000年前,中亞人懂得了繼續從野外獲得野馬(亦稱泰班馬),并與之前捕來的“家馬”雜交,并擴大他們所擁有的馬族族群。而在三四千年前,這些人除了吃馬肉,喝馬奶外,還成為最早使用馬的人,或使之耕種出力,或將其駕馭騎乘,乃至用于戰爭。
從地理角度看,那些自然資源較為豐富,國家或民族富庶的地方,將馬更多地用于騎乘,擁有馬者則體現其貴族地位和身份,以及富裕程度,彼時擁有一匹馬相當于今日家里的勞斯萊斯一輛,例如在古巴比倫和當時的山東、河南等地的考古發現就證明了這一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挑選好馬的經典名著《相馬經》,傳說這是伯樂遴選千里馬的指南手冊。
秦漢以降,馬就沒有再退出過人類歷史的舞臺。唐朝在牧馬和養馬方面達到了極致,在上層制度設計上已相當完善,除了建立專門機構管理全國的馬匹,形成馬政機構(太仆寺、尚乘局、駕部、太子仆寺),還建立了馬的戶籍管理制度,并在養馬育馬技術、馬醫學、相馬術方面得到極大發展,甚至在制作與馬有關的馬蹄鐵、馬鞍等配套設備方面的技術也得到提升,并形成產業鏈。與馬有關的經濟發展,還影響了文化的形成和上升——唐三彩、駿馬石刻、曹霸繪馬、馬球運動和比賽,以及讓馬來跳舞,即舞馬盛會,乃是唐玄宗歌舞升平、國家強盛的寫照,當時全國馬匹保有量至少70萬匹,相當于家家擁有一輛汽車。
在西方,近代之前馬匹也在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馬是歐洲中世紀騎士制度及其衍生文化的必要基礎,通過始于11世紀末的十字軍運動,騎士們的驍勇善戰還和宗教信仰的神圣性結合起來。莎士比亞名劇《理查三世》中主角兵敗勢窮時的呼聲“A Horse!My Kingdom For A Horse!(一匹馬!我的王國換一匹馬!)”庶幾可以視為對馬匹重要性的準確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