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9月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我國大陸地區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6227家,同比下降7.63%,實際利用外資金額371.92億美元,同比下降2.11%。其中,8月實際利用外資金額44.86億美元,同比下降8.49%,連續第4個月下降。
怎樣來看待這一組數據呢?
種種跡象表明,外商投資中國正進入“調整期”,其特點是,外商投資沿海低端制造業開始“退潮”,而投資服務業等新領域的高潮期即將到來。
外資繼續矚目中國,沿海仍是最佳投資地
統計數據顯示,僅“十五”期間,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兩倍,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達到2740.8億美元。盡管今年引進外資金額下降,但據世界貿促會預計,2006年到2008年的中國還將是最有投資吸引力的國家。其中,沿海地區仍是外商的最佳投資地。
日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參與主辦的“2006跨國公司眼中最具投資價值的中國城市”評選中,入選的20個“最具投資價值”城市,除了武漢,其余都在東部地區,其中前5名分別為江蘇蘇州、上海、山東青島、廣東深圳、遼寧大連,和人們的大致印象沒有差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對此解釋說,在東南沿海,雖然土地、人力等要素成本上升,但產業配套能力強,引資優勢仍然突出。
中西部地區城市的吸引力也在此次評選中得到體現。“最具投資潛力”的20強中,中部城市占了絕大多數,如江西的南昌、九江、上饒,湖南的長沙、郴州,安徽的合肥、阜陽,河南的鄭州、洛陽、駐馬店等。與之相對應的是,近3年來,外資增長最快的城市大部分也來自中部。據分析,原因在于中部城市與東部相比,要素成本相對較低,而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能力則在逐步完善和提高。
政府著力產業調整,降耗環保等政策效應顯現
外商投資從東部向中部地區推進和外商投資總體規模的下降,可以找到一些相同的誘因。其中之一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正不斷地提高引進外資質量,優化引進外資的結構。近年來,有關土地、降耗、環保等方面的要求和相關政策的效應已經逐漸顯現,使得外商投資呈總體規模暫時下降和區位轉移態勢。
上海為確保完成“十一五”污染物總量的控制目標,市政府已與各區縣、重點單位簽訂“環保軍令狀”。有消息透露,該市不久前的環保摸底調查顯示,約有4000家企業難過環保關,其中就有部分外資企業,而中部地區的一些城市已經做好迎接這些企業轉移的準備。
無獨有偶,同樣位于“跨國企業眼中最具投資價值城市”榜單前列的深圳市,近期發布了一份關于扶持外貿加工型港臺資企業完成產業轉型的條例,以促進高科技產業發展。其中對企業的污染和耗能提出硬性要求,被當地部分企業主簡化為“不升級,便轉移”。專家推測,這里的不少外資企業將選擇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形成外資的新一輪資本流動。
服務業投資大幅增長,投資方式呈現多樣化
除了制造業投資的地區轉移,外商投資的另一大“調整”在于服務業投資的大幅增長。有專家分析,我國利用外資的渠道已經多元化,但是,統計方式還沒有作出相應調整。據悉,去年我國引用的外資,只計算制造業投資的數據是下降的,但加上金融業等服務領域的投資,則上升了近20%。
今年年底,我國金融行業將全面對外開放,屆時,金融業等領域的外資進入預計有更大的增長。與此同時,外商尤其是大型跨國企業的投資也呈現出新的特點,從過去在中國辦廠的直接投資或合資方式,變為收購中國公司,尤其是收購行業領導企業,變直接投資為間接投資。
9月初,我國政府正式實施《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對此類外資運作予以規范。而在汽車行業,有消息稱,正在進行調整、并將于10月中旬頒布的新《汽車產業政策》,也將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外資”。
可以肯定,無論當前是不是外商投資的“調整期”,今后,我國利用外資的態度將更加理性和務實。(余榮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