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下月2日二十國集團(G20)倫敦峰會的前奏,為期一天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14日下午在英國首都倫敦以南的霍舍姆閉幕。一定程度上,盤點財長會議,我們也能窺見倫敦金融峰會的軌跡。
有成果
無疑,面對目前全球經濟的嚴峻形勢,此次的G20財長會上,各國的緊迫感在增強,一致性也有所體現。
根據本次會議發表的聯合公報,與會各方一致同意采取進一步措施恢復全球經濟增長,支持放貸,改革和強化全球金融體系,并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刺激措施進行監督。
上海社科院世經所所長張幼文說,“會議公報強調了全球共同合作的精神,而且涵蓋范圍很廣。”他認為,對信用評級機構的監管是公報的一個亮點,提及的國際金融機構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問題也是一個新話題,“G20財長會議公報要求確保國際金融機構完全反映世界經濟變化。”
作為一個比較具體的成果,公報明確提出,需要改革IMF等國際金融機構體制,使它們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現狀并加大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發言權。公報說,IMF需在2011年1月前完成成員國認繳份額的重新審核,世界銀行改革應該在2010年春季會議前完成。與此同時,公報認為應該改變以往世行行長由美國人擔任、IMF總裁由歐洲人選擇的“潛規則”,而是應該遵循“公開和基于表現的遴選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金磚四國”(中國、巴西、俄羅斯和印度)財長在會議期間也發表了一份公報,一致要求重視國際金融機構改革,保證新興和發展中國家擁有相應的發言權和地位。張幼文說,“這次是‘金磚四國’首次合作表明共同立場,將對國際金融格局產生長期影響。”
有分歧
會前,美歐間在財政和金融政策上的分歧已經顯現,人們曾普遍擔心,財長會上雙方會鬧得不可開交,雖然這樣的情況并沒有發生,但各方在協調立場上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公報中雖然沒有支持美國提出的各國政府付出具體、協調的經濟刺激努力要求,但承認了已公布刺激經濟計劃的重要性并呼吁IMF“評估已采取的行動和需要采取的行動”;與此同時,各方還一致建議應加強國際金融體系監管。但國務院發展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特邀研究員侯若石認為,“歐美之間的分歧表面上看是淡化了,但很難真正解決。”
事實上,由于各方國情不同,利益關切也不同,各國對倫敦金融峰會的期待更是不一樣。分析人士指出,與美國提議擴大財政投入以刺激經濟的想法不同,德、法認為全球金融體系的失靈源于疏于監管的美式自由資本主義模式,因此應該從經濟結構的角度尋找問題;中國、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則又極力想通過調整貨幣政策和刺激市場需求保持制造業穩定,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刺激經濟恢復。
待細化
作為下月初倫敦G20金融峰會的預備會議,雖然各國財長們力圖化解分歧為峰會的成功作鋪墊,但是,他們并沒能簽訂具體協議,仍然停留在原則性層面上。
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說,“就如何防止危機進一步蔓延,公報拿出了清晰的‘路線圖’,但因為沒有專家和技術人員參與,這個‘路線圖’如何實施在公報里看不到。”他認為以下三大問題必須細化,“第一是資金來源,各國需要采取擴張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但是不能每個國家都搞財政赤字。第二是市場還缺乏信心,光是政府行為沒有市場配合,一個巴掌拍不響。第三,短期怎么止血?光輸血不止血不行。所謂止血就是穩定全球資產價格———股價、匯價、房價。”
很多觀察家都指出,力挽全球經濟頹勢,更需要的是清晰而具體的實際行動方案,這也是很多人對即將到來的倫敦金融峰會的寄望。雖然首腦們屆時可能對財長們商定的一些問題進行“拍板”或細化,比如IMF的增資份額問題,但奢望一次會議就能拿出全部解決方案是不現實的。事實上,美國總統奧巴馬此前已經給世界打了支“預防針”,他說,美國并不期望各國首腦在峰會上得出什么“具體承諾”。(記者 楊立群 宰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