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收入分配兩極分化涉及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切身利益,也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但是,現實中這種差距卻在一步步拉大——
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已由改革開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僅超過了國際上0.4的警戒線,也超過了發達國家的水平。由于部分群體隱性福利的存在,有專家認為,實際上這種收入差距還要更大。
“為什么他們工資那么高?為什么很多單位工資年年漲,而我們單位幾年都不漲?”談起工資,不少人一肚子抱怨。證券、銀行、航空運輸等行業年平均工資在10萬元以上,而紡織等行業的年平均工資則低于2萬元。工資的“病根”到底在哪呢?是什么導致收入差距越拉越大,進而導致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行業間的收入差距
在某銀行工作的小呂,第一年年薪就達到了3萬多元,加上平時獎金及年終獎金,年收入可達4萬多元。而小呂的同班同學小李,在一家外貿公司做文職工作,月薪僅1500元,且第一年無年終獎金。記者了解到,目前,不僅企業間收入差距較大,就算是事業單位,也存在著較大的收入差距。在企業單位中處于高工資的單位有:證券、銀行、電廠、電信、保險、石油、鐵路、航空運輸等;其它企業如紡織、制造、手工業等相對處于低工資狀態。
有位老教師告訴記者,他當教師快20年了,年薪卻在3萬元左右;他一個學生前幾年被分配到一家電廠,年薪卻高達10多萬元,工作沒兩年就買了小轎車。
壟斷行業的高收入、高福利,是一道冷酷的不公符號。數字顯示,有的壟斷行業職工收入比我國職工平均工資水平超出4倍到10倍之多。而且,這種收入差距仍有擴大趨勢,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曾表示,我國行業間工資水平差距已超過4.88倍,并呈現出進一步擴大的趨勢,而國際上公認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
地區城鄉之間的差距
2007屆大學畢業生小歐和小施,分別在深圳和福州工作。小歐在深圳一家廣告公司工作月薪4500元,小施在福州干的是同一行業同一工種,月薪2000元。“日常生活用品的價格差距并不大,主要是房價存在很大的差距。”
同樣的工種在同樣的地區,但因為有的人在城市工作,有的人被分配到農村工作,結果導致城鄉之間的工資存在天壤之別。
這種城鄉的差距,表現最典型的要數教師了。城市教師也好,農村教師也罷,畢業的院校基本上是一樣的,學歷也差不多,被分配到城市工作的教師享受高工資、高福利,而被分配到農村的教師,只能享受較低工資和福利。于是,便出現了“圍城現象”:農村小學的教師想到中學去,農村中學的教師想到城里去,城里的教師想東南飛,東南沿海的教師想出國!
另據有關部門調查數據顯示,目前,金融資產出現了越來越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趨勢。城市戶均儲蓄存款最多的20%家庭擁有城市人民幣和外幣儲蓄存款總額,分別占城市居民儲蓄存款總額的64.4%和88.1%。而戶均金融資產最少的20%家庭,擁有城市人民幣和外幣儲蓄存款總額,分別僅占城市居民儲蓄存款總額的1.3%和0.3%。
效率與公平須兼顧
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不僅僅是收入分配領域的問題,因為收入不公平只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現象,而以起點和過程不公平為標志的機會不平等,則反映出我國社會經濟體制和機制上的某些偏差。對于收入分配差距而言,人們抱怨的是由于政策和制度的缺失所導致的后天的起點和過程的不公平,即每一個人進入市場的機會不平等、競爭環境不平等,尤其是受教育的機會和參加就業的機會不平等。因此,專家指出,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涉及社會建設方面的相關措施是否到位。這其中至少應包括:
健全教育公平的體制機制。在堅持教育的公益性質,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同時,也要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因為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城鄉居民受教育機會的平等,是解決收入分配起點不公平的主要前提。大量資料顯示,由于受教育培訓機會的不平等形成的不相等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會直接導致個人的就業機會不平等和收入高低不平等。而個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就業與謀取收入的能力越強;反之,受教育的程度越低,就業與謀取收入的能力就越弱。
建立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政府相關部門要在完善市場就業機制上下功夫,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不僅如此,還要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因為,城鄉勞動力就業機會的平等是解決收入分配過程不公平的重要條件。
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要完善惠及城市和鄉村的低保、養老、醫療、失業、住房、工傷、生育等各項社會保險制度,并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因為全體居民都能得到公正的社保待遇,是解決收入分配結果不公平的有效舉措。
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因為讓全體居民都能享受到公平的醫療保障,是解決收入分配支出不公平的正確舉措。(吳鐸思 顏曉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