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瘋狂的填湖造地,近乎毀滅了“百湖之城”武漢的湖泊調蓄優勢,也在很大程度上釀成了水淹全城的惡果
武漢,中國華中地區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
長江及其最長支流漢江橫貫市區,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因此,武漢多的是水,素有“百湖之城”之稱。
如今,“百湖”已成往事。
6月18日,一場“13年來最強降雨”突襲武漢。一天內降水量達193毫米,武漢中心城區88處路段出現漬水,多數地方水深在40厘米以上,交通癱瘓。六天后,另一場降雨再次造成部分城區積水。
官方對于城市內澇的解釋與往年相仿,包括降雨太強、排水能力跟不上、工地施工破壞管網等。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一位細心的武漢市民卻在漢網論壇貼上不同時期的市區地圖,指出淹水處大多地勢低洼——那些地方原本都是湖。
這些地圖呈現的是一座現代都市的高速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填湖造城史。其中既有“大躍進”時期填湖造田、圍湖養魚的歷史創痛,亦有改革開放以來填湖造城的發展之殤,甚至包含當下房地產開發的現實沖動。
財新《新世紀》從武漢市水務局了解到,上世紀50年代,武漢市湖泊面積達1581平方公里,到上世紀80年代已經縮減為874平方公里。近30年來,又減少了228.9平方公里,相當于3萬多個標準足球場。與之相對應的是,近30年來,武漢市城市建成區總面積從220平方公里增加到475平方公里,擴大了一倍有余。
“沒有一個湖泊是因為自然因素消失的。”武漢市水務局一位人士稱,上世紀50年代初,武漢市七個主要城區共有大小湖泊127個,目前僅存38個,其中真正專用于調蓄雨水的湖塘只有5處。
瘋狂的填湖造地和無序的城市開發,近乎毀滅了這座“百湖之城”天然的湖泊調蓄優勢。這一切,也在相當大程度上釀成了水淹全城的惡果。
一條大道波浪寬
在武漢三鎮的版圖上,全長10.3公里的雄楚大道非常顯眼。這條建成于1996年的主干道是武漢第一長街,多處路段系填南湖而建,自建成之日起就成為武漢三大漬水區域之一。
6月24日,梅雨季的最后一場暴雨再襲武漢,盡管水務部門早已嚴陣以待,降雨量也遠小于6月18日,雄楚大道依舊陷入一片汪洋。
當日下午4時,雄楚大道與靜安路交界處豎起“前方漬水,車輛繞行”的藍色警示牌,掉頭不及的車輛在此陷入擁堵。前方百米處,緊鄰雄楚大道的曬湖涵洞再度淹水,最深處近兩米。一輛白色的巨型攪拌機陷落在水里,積水漫到后視鏡的位置,所幸司機及時逃離。
曬湖涵洞是通往南湖花園城的入口之一,該社區居民接近十萬。居民郭先生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該路段逢大雨必積水,來往居民只能棄車徒步前行。此時橋洞下人行道的積水已有齊腰深,一些居民扶著墻蹚水進出,也有一些年輕人趁列車飛馳而過的間隙,翻躍鐵路橋回家。
從曬湖涵洞沿雄楚大道往東,沿途多處路段漬水,尤以湖北省公安廳所在路段最為嚴重。當日下午5時,這段雙向六車道的馬路和人行道均被黃褐色的積水淹沒,每逢車輛經過,竟會掀起一陣陣波濤,兩旁行人猶如在江邊行走。
自降雨伊始,水務人員就打開了公安廳對面的迪雅花園小區門口的窨井蓋泄洪排水,還臨時找來一輛自行車架在排水口處,以防行人掉落。小區兩旁有30多家臨街鋪面,商鋪老板伙計們也嚴陣以待。一位小賣部的店主說,6月18日那天,店內積水沒過膝蓋,她僅來得及把香煙挪到柜臺上,可樂、雪碧都在水里泡著。
6月18日大雨過后,武漢市有關部門為88個漬水點列了一份表格,在每個漬水點后簡要注明漬水原因。或因排水設施能力不足,或因管網老舊,或因工地施工破壞管網,或以上原因皆有,但雄楚大道四個漬水點后卻未注明任何原因。
“那幾條理由已經不能再作為雄楚大道漬水的借口了。”6月24日,在迪雅花園門口,一位退休的老先生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因為從2004年開始,武漢市投入近億元實施雄楚大道排水管網改造工程。到2006年,有關部門通過媒體宣布,“已消滅最后一處漬水點,雄楚大道將徹底告別漬水”。
但是,這位老先生發現,工程完工后,漬水雖有好轉,并未根除。在他看來,當年填南湖而建的雄楚大道地勢低洼是漬水難治的主因。
誰偷走了南湖
橫跨武漢的雄楚大道就像一把尺子,丈量著南湖被填埋的歷史。
攤開一幅上世紀90年代初的武漢地圖,彼時尚無雄楚大道,南湖是僅次于東湖的武漢第二大城中湖,水域遼闊,湖汊交錯,形似一匹向東奔馳的野馬。及至1996年雄楚大道竣工之初,南湖被大道分割,然其北側尚殘存部分水體。此后湖域日漸南移。
如今,南湖東北部地區徹底被填,湖岸也被切割成規則的線條,整個湖面被南湖大道一切為二,看上去就像一只瘸腿的山羊。
華中師范大學春野環保協會前會長李浩然習慣用“鯨吞蠶食”來形容南湖的變化。華師大緊鄰南湖,一曲《南湖秋月》被奉為校歌。2010年7月,春野協會成員在網上撰文疾呼《誰偷走了我們的南湖?》,“湖邊一輛又一輛的渣土車駛過、一片又一片的蘆葦叢消失??”
學生們搜集到的資料顯示,近年來武昌地區湖泊萎縮現象主要發生在環南湖區域。其標志是2001年洪山區政府遷址到此。政府南遷的導向作用, 帶動城市建設用地需求。
1999年,麗島花園率先開啟“南湖居住新城”建設的序幕。隨后,一大批國內外開發商進駐南湖,武漢中百、武商量販等大型商家相繼開業,“與湖爭地”行為愈演愈烈。
6月22日,武漢市內的積水早已排盡。沿著華師大正門往正南方向走,近30分鐘才走到南湖岸邊。李浩然邊走邊感嘆:“按照一些老教師的說法,我們剛才走過的路,幾十年前都是南湖的水域。那時湖水清澈見底,水鳥云集,荷花盛開??”
如今的南湖邊彌散著一股腥臭味。南湖水質近年來始終維持在劣五類,連做景觀水的資格都沒有。在南湖北岸的武漢航海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公寓旁,校方特意豎起一塊牌子:“水質差,污染重,嚴禁游泳。”
據稱該公寓當初即是填湖興建,暴雨停歇三天后,公寓的樓道里仍有沒過腳踝的積水未能排盡,只能搭跳板出行。積水中漂著浮萍,墻上也有湖水浸染的綠色痕跡。
“古人說:水滿自溢。沒有地方去,水自然會泛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吳慶洲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他剛剛出版了120萬字的《中國古代城市防洪研究》。
“蓄是古代城市防洪的重要方略。”吳慶洲說,城市湖泊的蓄水容量極其可觀。據他考證,自北宋起,古人就把城市水系比作城市血脈,時時加以疏通。宋代王安石曾認為南京玄武湖“空貯波濤, 守之無用”,廢湖為田,分給貧民耕種,湖面與長江相通之處也被堵塞,以致紫金山上下來的徑流無法排泄,二百年間南京城北水患頻繁。至元代兩次疏浚, 恢復部分湖面, 并溝通江湖通路, 才減少了水患。
然而今人似乎并不看重這一點。春野協會的學生們查閱武漢地方志發現,1996年-2006年十年間,南湖面積共減少了35%。
近年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火熱,南湖又被大規模建設用地所填占。學生們曾經花兩天時間,一個接一個數,發現截至2010年7月,南湖周邊建成的和在建的樓盤共有53個。
“百湖之城”的尷尬
一條常年漬水的主干道,一個被日漸蠶食的城中湖,這些都只是武漢這座百湖之城近代城市發展史上的尷尬剪影。
有研究者比照著地圖細數:漢口的火車站、中山大道;武昌的友誼大道、南湖大道;中心城區湖泊周邊拔地而起的樓群、機關、企事業單位、高校;還有那些“從無到有”的新城區:東西湖區、后湖片區??無不是填湖而建。
2003年,鑒于此前的湖泊無序開發,武漢市出臺國內第一個地方性涉水法規《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2008年武漢市水務局成立湖泊保護處,專門負責督辦和查處非法填湖行為。
一位參與制定《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的武漢水務局官員表示,當務之急是保住武漢的現有湖泊。除國家重點工程外,水務局一般不審批其他填湖項目。近日洪山區的一個村搞城中村改造,希望填占水面,就遭到了拒絕。
但開發商填湖蓋樓的趨利行為并未消失。武漢水務局一位負責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現在違法者不敢明目張膽地填湖,通常是找一片湖汊先圈起來,假裝養魚。然后再把魚塘填了賣地。同樣的地塊,舊城改造的費用和買一塊湖的費用差價相當大。
號稱“百湖之城”的武漢,如今市區的現有湖面多用作養殖、游覽, 真正專用于調蓄雨水的湖塘僅余漢口的西湖、北湖、后襄河、機器蕩子、換子湖五處,納蓄量十分有限。
曾在湖北大學任教的譚術魁、伍維周兩位專家研究地方史志發現,漢口中山大道西北地區,原為面積廣闊的后湖,因其納蓄容量巨大,在1906年至1948年的33年里(缺1936年-1946年資料),漢口日降雨大于100毫米的大暴雨發生27次,最高達275毫米,后湖地區卻未有遭受嚴重淹漬的記載。如今后湖已變成繁華市區,屢遭水侵。而聞名全國的東湖自1913年青山港武豐閘建成后,由天然淌水湖轉為人工控制湖,用以供水、游覽、養殖,調蓄功能甚微。
“聊勝于無。”武漢市水務局湖泊保護處處長黃天榮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目前東湖面積大約是30多平方公里,6月18日前水位特意下調0.5米,可多容納雨水1000多萬立方米。但如果大面積排水入湖,會遭到養殖戶的反對。此外,由于武漢城區多未實現雨污分離,為防止污染,雨水需經污水處理廠處理才能排入湖中,這也限制了現有湖泊發揮調蓄作用。
在整個中國,安徽蕪湖、江西贛州等沿江或湖塘原本富集的城市在處理城市水系的方式上,也都像武漢一樣經歷先開發、再保護的發展路徑。如今,后人只能依據殘存的湖塘舊名,去遙想當年水系環繞的情景。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減災研究所副所長向立云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采訪時稱,國內城市想興建巴黎那樣強大的排水系統潛力不大,退地還湖也不現實,可行的方式包括化整為零,以增強整體的調蓄作用。據他介紹,臺灣地區就立法規定,新開發樓盤項目前后地表徑流不能增加,這有利于敦促開發商完善小區地面滲水和調蓄功能。同時也可在各單位、公共場所、住宅小區興建蓄水設施,如日本東京很多地方都有雨水調蓄池。
據悉,北京等一些干旱少雨城市已經嘗試建造儲雨設施。然而,在武漢等具備天然儲水優勢的城市,湖塘河道等城市血脈仍在受到侵蝕。財新《新世紀》記者了解到,有兩位在青年時代研究城市水系、呼吁保護湖塘、減緩內澇的學者,20年后也不約而同地把研究領域轉向了土地規劃和房地產開發。
6月22日,在南湖的最北端,一處湖汊被紅磚砌成的圍墻阻隔,不遠處,一個已售完的高檔樓盤正在施工。李浩然篤定地說,至少去年10月他還曾來此觀鳥,如今這里已經被建筑垃圾填平。在一片機器轟鳴聲中,這位華師大學生的手機里響起了那曲《南湖秋月》:“朦朧月光,夜色未央,南湖水搖醒一片藍夢鄉??”
責任編輯:NF075(本文來源:《新世紀》-財新網 作者:蔣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