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用“GDP含金量”取代“GDP”
地方政府追求GDP的沖動正在考驗我國“十二五”經濟發展“調結構、促轉型”的主題。
近年來,各地紛紛喊出了告別“唯GDP論”的口號,然而對于GDP的依戀,各級政府是否真的能做到“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呢”?事實上,雖然各地政府考核系統都在建立一攬子指標,各項考核內容逐漸豐富,但很多地方官員仍然難改GDP的路徑依賴。
根源在于中國原有的核算體制。中國原有的GDP統計系統采取的是累加制,全國GDP數據需地方層層上報。目前我國的GDP核算制度實行的是分級核算:國家和地區統計部門各自核算本轄區范圍內的數據,即國家統計局負責核算全國的GDP,各省、市、縣統計局負責核算各地區的GDP。
無論哪種核算制度,地方都需要統計當地的GDP。由此導致某些地方官員將GDP指標看成是升官發財的籌碼,甚至為了取得可觀的GDP指標,罔顧生態與環境。
應該取消“GDP崇拜”,而非GDP指標。“國家需要統計GDP,但各省份不一定要考核GDP。其實很多國家都不會去統計地方的GDP。”王一鳴建議,不妨選擇一些地方進行試點,例如,在一個省試點不統計地市的GDP,看對經濟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對官員的考核,“可以更多用公共服務指標來考核,比如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這是地方政府的第一職責。因為老百姓并不關心GDP,GDP高了未必收入就高。”
“不是說不應該重視發展GDP,而是說要GDP科學增長,要讓GDP增加的正面因素最大化、負面影響最小化,要讓GDP含金量越來越高,我們需要能夠帶動就業、提高百姓收入、改善民生的GDP增長增速。”楊開忠說,幸福指數應成為發展的指標。
地方總和為何超全國
31個省份的GDP總和超過50萬億元,比國家公布的國內生產總值471564億元多出3萬多億元。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孝德認為,這種數據的差異除了統計技術與口徑的差異外,還與地方政府為了政績利益,追求增長的沖動熱度未降下來有關。(《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王紅茹)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