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中新社銀川11月14日電 (彭大偉)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已于日前落幕,針對全會公報中“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等提法,多位中外經濟界知名人士14日在銀川舉行的“環球企業領袖圓桌會”上圍繞國企改革的未來展開了激烈討論。
中國航油前總裁、中國約瑟投資有限公司總裁陳九霖表示,公報中“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提法超出此前預期。然而,他亦指出,“國有企業在很多管理體制上還是沿用一些行政體制,比如說紅頭文件的做法,近年來改進很少,國資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政企分開,政資分開”。
對于國企改革的具體路徑,印度Reliance集團中國區總裁阿都爾(AtulDalakoti)認為創造不同所有制公平競爭的環境,比具體提出扶持哪一類所有制經濟更為重要。
“國企現在占有了中國GDP大概40%到50%,可見一定要把國企改對了,許多效率才能出來。”沃達豐中國公司董事長夏浩表示,根本途徑是讓國企回歸企業本質,“最重要的是不要把企業做得像政府,在這方面跨國企業可以分享很多在全球成功的做法”。
國企股權多元化問題亦成為討論的熱點。中國國際能源集團董事局主席吳國迪指出,中國人講緣分,把有緣分的人吸引進來,有助于把企業建設得更大,“中國經濟過去30年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但還需要跟世界大公司相互學習,有競爭、有合作才有發展”。
對于近日引發熱議的向國企注入民間資本這一選項,英國《經濟學人》亞洲經濟主編可思夢(SimonCox)指出,國企改革可以有多種意義,并不意味著就是單純的私有化,“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鼓勵平等競爭”。
“公報里提到國有經濟和國有企業,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表示,解讀三中全會公報關于國企改革提法的重點應放在“增強國有經濟活力”的“活力”二字,“官方明確了未來的經濟改革要以市場為導向,認識到國企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有活力越好”。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亞太區副主任馬庫斯·羅德勞爾則表示,三中全會釋放的信號只代表整個國家宏觀層面的思路,“改革具體措施還有待于各地制定細則,真正的改革紅利只能在基層體現出來”。
不過,與會人士幾乎一致贊同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馬庫斯·羅德勞爾直言不諱的話贏得了現場熱烈的掌聲:“盡管危機時刻還沒到,但中國是時候做出改變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