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中國首設“成長階梯標準”為幼兒找回“迷失”的童年
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野生、放養”、八九十年代的“小皇帝”式寵溺,到去年以來“虎媽狼爸鷹爸”相繼登場,如今的“拔苗助長”“幼兒教育小學化”……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中國,家庭教育從來都是焦點話題。令人遺憾的是,競爭日益激烈、殘酷的社會背景下,中國式家庭教育似乎依然沒有尋找到科學的路徑,兒童權利在不經意中被漠視,孩子們本應快樂無邪的童年正在“迷失”。
中國教育部日前首次公布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中國學前孩子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領域設定“成長階梯標準”,希望以此轉變公眾過度競爭的教育觀念,防止和克服“小學化”傾向,幫助孩子們找回童年。
3歲學會不跟陌生人走,4歲學會體諒父母辛勞,5歲學會說出家庭住址,6歲學會接受不同意見;每天戶外活動不少于2小時,睡眠要達11到12小時;強調感知體驗、分享合作、享受快樂,珍惜童年生活的獨特價值;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
《指南》從幼兒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等不同角度的需求,列出具體明確的標準,為幼兒學習和發展提供了某種參照。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提醒,這些標準并非評價和衡量幼兒發展快與慢、好與差的“標尺”,只是為國人提供一個育兒標準供對照和反思、借鑒和嘗試,具體應因每個幼兒的興趣特點而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協調發展。
“80后”媽媽鐘小琪對這份“指南”表示認可與推崇。“條條針對當前幼兒教育的關鍵問題,很有針對性,傳遞了良性健康的道德導向,有助于孩子健全人格素養的養成。”她說,經驗不足的年輕父母而言,可以從容不迫地依據這些標準育兒,不再因盲目而融入浮躁的社會洪流中,重蹈當前諸多家長“集體焦慮癥”的覆轍。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讓不少中國兒童過早承受著“功利化的人才培養和選拔模式”的痛楚。2011年備受爭議的“虎媽”,為使小女兒熟練地彈奏雅克·依伯特的鋼琴曲,要求女兒從傍晚一直彈到夜里,中間不允許喝水,不允許吃飯,不許上洗手間。最終,女兒登上卡內基音樂大廳表演。
這種近乎苛責的教育方式,竟得到不少家長的追捧和盲目效仿,“虎媽”之后,涌現出以“打”為法寶的“狼爸”,逼迫4歲兒子暴雪中裸跑的“鷹爸”……家庭教育研究專家無奈地嘆息,家庭教育突出的問題是對兒童權利的漠視。
中國人自古重視教育。然而當下,應試指揮棒下家長、學校陷入前所未有的教育焦躁。在飯桌、在微博、在論壇,人們一邊對中國教育現狀強烈批評和質疑,一邊卻在相互打聽、交流甚至較勁該為孩子報哪個課外輔導班,對所謂“減負”措施不以為然。
父母無端焦躁、不知所措的大語境下,一批又一批孩子失去了快樂的童年。幼兒園學小學的東西,小學上中學的課,學齡前認字過百,入幼前數字加減……中國家長們帶著孩子不停地“搶跑”著。
家住合肥市高新區的幼兒園大班女孩妞妞已經會算兩位數與兩位數加減法、認識幾百個漢字了。這一切“歸功”于媽媽給她報了一個學前教育班。
看著孩子每次上輔導班前不停地唉聲嘆氣,妞妞媽從心里也不贊成:“我小時候沒讀過學前班,照樣上了小學,考上大學,有了工作,現在怎么就不一樣了呢?”
網友“航航的兔”這樣回應妞妞媽的困惑:你自己有這樣的意識,可怕的是身邊的人并沒有,獨木難支,孤立難行!
此次從教育最高部門自上而下推行的“成長階梯標準”,讓妞妞媽放下了沉重的心理負擔。“社會開始反省,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和我一樣認真考慮如何為孩子的童年‘松綁’。”
《指南》中根據年齡特點列出一系列全新的認知標準,也將推動幼兒園教育形式的深刻轉變。這也令不少家長深感欣慰。
在園里一律喊孩子們家里的昵稱,開設陶藝制作課,定期讓孩子們與家長互換體驗……合肥市綠城育華幼兒園近年來不斷嘗試教育創新。“此次推行的成長階梯標準推崇的價值理念與我們不謀而合。”園長司湘萍興奮地說,今后在感知、體驗、傾聽等課程的創新上,我們敢于邁開更大的步子!
有人擔心,在公立幼兒園不能滿足需求、私立幼兒園大行其道的當今,《指南》很可能會成為一些“天價幼兒園”借以宣揚的參照。
對此,教育部官員已經做了明確提醒,不能將《指南》作為分領域訓練的“清單”,為追求“達標”而對幼兒進行強化訓練;絕不能片面強調和追求幼兒在某一方面和幾個方面的發展。
事實上,在許多國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學者楊佩昌撰文指出,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別把孩子大腦當硬盤。作者介紹說,歐洲許多國家都有相似立法,禁止家長在幼兒階段給孩子補課。
安徽省知名社會學家王開玉指出,“拔苗助長”式的教育文化除了違背成長規律、扼殺創造力,培養“木偶”外,更糟糕的結果是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功利性,“上好小學就是為了考個好中學,讀個好中學就是為了考上好大學,后面是找個好工作”。
“《指南》并不是給幼兒培育提供一種‘格式化’的標準,而是強調幼兒園階段行為習慣和人格的培養,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意義。”王開玉說。
為了切實推動幼兒階梯教育的落實,中國教育部通知各地準確把握其精神實質,嚴格抓好幼小銜接。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制定相關配套措施,嚴禁小學舉辦各種形式的入學選拔考試,嚴禁小學一年級以任何理由壓縮課程或加快課程進度。
“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人們期待,在重視人格培養而非功利目的,更加包容、科學、公平的教育環境里,孩子們可以像花兒一樣在陽光下自由呼吸、次第開放。(記者 任沁沁 蔡敏 楊丁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