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9日,天津西河樞紐泵站。工人在為南水北調通水進行最后的準備工作。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天津,曾是名副其實的北國水鄉,華北最大的河流——海河穿城而過,自古河道縱橫,并因漕運而興城。
而近半個世紀以來,天津卻逐漸成為北方最缺水的城市之一。地表水、地下水資源的枯竭,使得天津不得不四處“求水”。
從灤河到黃河,再到如今的長江水,天津在從外調水中汲取養分的同時,也不斷對水資源利用問題進行改進。
水鄉缺水
從河渠密布到水不夠用
老天津人,出租車司機孫華(化名)還記得80年代初喝的水的味道,“印象中一直是咸的,慢慢習慣就沒什么感覺了,直到外地親戚來了,說這水怎么這么咸,我們才注意到。”
后來人們知道,因為地表水減少,地下水資源又不夠,來水交換變少,海水發生倒灌,使得淺層地下水變得咸澀。以至于俗話說“天津市一大怪,自來水腌咸菜”。
而天津自古卻是以水著稱的。
這座中國最早的港口城市之一,19世紀末在英租界有了自來水廠,建了集中供水設施。永定河、子牙河等五條河流在天津市區三岔河口匯入海河,徑海河入海。
“天津曾經河渠密布,”天津地質調查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王蘭化說,“老天津時,人們吃魚很多,城里就有很多水塘,魚蝦常見。”
即使他80年代調來天津工作那時,印象中的這座城市也是有著很多河渠,只不過河里的水已經很少了。
“海河流域是從70年代開始從豐水期轉為枯水期的。”天津市水務局南水北調辦副主任杜鐵鎖說,那個時候,他正讀小學,大隊下達任務,每家每戶都要交上一定量的泥球來填塞深井里的縫隙,“為了打井,天天晚上就是抓泥球。”后來從事水利行業,他意識到,在平原地區打井用地下水,意味著地表水不夠用了。
據王蘭化介紹,天津地下水開采在70年代達到頂峰,當時開采量最多的年份達到10個億立方米以上。大量開采地下水,造成了地面沉降等問題,在中心城區、南部等處形成了一個“大漏斗區”。
這是天津缺水時代的開始,杜鐵鎖說,從那之后,河道基本是干的,只能“靠天吃飯,沒有流量”,即使下雨也形成不了水流。
河水入津
引灤入津開啟“調水時代”
關于天津缺水的起因,很多人認為上世紀60年代后的大興水利工程,是導致海河枯竭的最主要原因。原長江委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局長翁立達也持這一觀點。
他說,海河是過度工程治水的典型,其流域建有大大小小的大壩好幾百個,使得包括永定河等海河流域的很多河流斷流。
對于下游城市天津而言,水量枯竭的影響更加放大,根據他此前統計,目前整個海河流域的水資源量比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減少了70%-80%。
1981年9月4日,天津市打報告給中央,懇請批準引灤入津工程。三周后,國務院正式批復,并允許將這項跨流域工程全權由天津市負責,這成為由地方政府全權實施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首例,也開啟了天津從外調水的歷程。
工程完工至今的31年里,灤河始終是天津的主要水源。
灤河水入津后,天津人第一次喝上不咸的水,老市民孫華和其他的天津人這時才發現,水還可以是另外一種味道。“灤水來了后才變好的,我們才知道之前的水原來那么咸。”
如今,在靠近天津之眼的三岔河口永樂橋,高高佇立著為紀念當年這項挽救了天津的引灤入津工程的紀念碑,碑頂雕像是一個抱著孩子的母親,被稱為“盼水媽”,其也成為天津海河沿岸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雖然灤河水源源不斷進入天津,但天津依然缺水。天津市自來水集團副總工程師韓宏大告訴記者,過去的十年中,天津市曾經啟動了數次只有在應急狀態下才啟動的引黃濟津工程,他經歷了其中的三次。
上世紀末開始,天津開始進入連年干旱,緊急缺水時,便啟動方案,從沿著黃河之北的大運河及其平行河渠,將黃河水調入天津。
《湖北日報》此前報道,2003年引黃河水進津,時任天津市長戴相龍趕往北京,與時任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副部長敬正書緊急會商。戴相龍稱,天津需要盡快從黃河調水,懇請國家支持。水利部領導人則有點擔心地問:“黃河水質還不太理想,天津要不要?”
而天津領導人則當即答應:“要!”
韓宏大記得,每次引黃濟津時,水廠都啟動了完整程序的應急方案,開會、商議用什么樣的工藝將灤河水切換成黃河水,并進行相應的處理,每次應急結束,還要總結各種經驗教訓,幾次水源切換下來,他說,天津市的水廠已經具備了處理多種水源的成熟經驗,并為現在的處理長江水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遠調江水
從不要東線水,到什么水都要
天津沒有停止從外面調水的想法。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前期開展較早,最初方案便有天津作為受水城市。
和北京、河北一樣,天津也常常去長江考察,參與調水的論證,翁立達越來越感覺到北方的缺水危機。
但中間也有小插曲,翁立達告訴記者,當年東線工程流經發達的省份,污染問題比較嚴重,水質問題存在很多爭議,當年天津市的一名副市長來到丹江口水庫調研,看到水質優良的好水,當即表示,不要東線水,要中線水。
此事后來被廣泛傳為天津“不要東線水”。
但隨著東線水質保護加強,天津水緊張等原因,翁立達說,后來他了解天津的意思變成“只要有水我都要”。
如今的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到達德州,未繼續北上,但天津市水務局方面表示,正在前期工作階段的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二期也安排了對天津的調水指標。
但先抵達的還是中線的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以明渠形式從丹江口水庫一路北上,在河北省徐水縣分家,一路奔北京,一路沖天津。
天津干渠長154公里,天津境內,方方正正的暗涵深藏地下,江水從子牙河下交叉而過,進入就近的西河泵站,抽取上來后很快進入市政管道,通往城區的三大水廠,最終從天津城區和濱海新區各家各戶的水龍頭中流出。
“城區一般的泵站都是排水泵站,像這樣針對原水的泵站很少。”西河泵站工程部部長朱啟福站在巨大的蓄水池池頂上說。
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有10臺水泵機組,目前總規模達194萬立方米。
朱啟福介紹,當初泵站選擇建在西河附近是出于接近子牙河和暗涵的考慮,但工程總體耗資15億左右,有10億元都用在了征遷上。
泵站已進入收尾階段,目前蓄水池只有底部一點雨水和地下水,但正在進行的通水試驗已在保定天津段完成,接下來將在泵站進行測試實驗。
朱啟福說,實驗證實工程沒有問題后,十月份江水過來時,泵站需要“無縫銜接”,立刻啟動,令江水直通各家各戶。
調水之后
地面沉降緩解水生態有望改善
灤水、江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淡化海水,目前天津使用的水源多達6種。天津水務局有關人士表示,原水質較好的長江水將用于城區和濱海新區的城鄉生活和生產。
過去的幾十年,天津水廠處理的都是外調來的灤河水,灤河水不夠了,就切換成應急的黃河水。常年處理外調水的經驗,也令天津在今后處理長江水上有了成熟的技術經驗。
對于天津自來水集團副總工程師韓宏大而言,“自來水廠沒有任何小事,只要出了事就是大事。” 韓宏大說,2012年至今,天津市每個月都前往丹江口水庫取水樣回來做檢測。天津與北京另外還將兩地水廠的管道等設施原樣搬到丹江口庫區,設立實驗基地,現場進行處理工藝的實驗。
原水的水質各有不同,對于水廠而言,需要對水處理的全過程進行調整。比如,原來灤水消毒劑要多放些,長江水則可以少放些。韓宏大不知道該如何形容南方的水和北方的水的區別。在他看來,這些差異從108項水質指標中看出來的,水廠將根據水質指標的細微變化而有針對性地實施不同的處理方案。
他表示,針對灤河水、黃河水和長江水,天津的自來水廠制定了周全的預案,可以隨時進行水源的切換,且會導致出水中斷。
從飲用水源來講,目前天津只有灤河一個水源,頂多只在應急的時候借用黃河水,韓宏大說,長江水來了之后,天津變成雙水源,城市供水有了更多的保障。
天津市水務局水資源處方面表示,2013年地下水開采的數字是5.7億立方米,南水北調通水后,今后可以接通到區縣的城市用水,逐漸減少區縣和農村地區的地下水開采。
目前,天津市已經批復了地下水壓采方案,準備到2015年,將全市深層地下水開采量控制在2.02億立方米之內,到2020年,進一步控制在0.89億立方米之內。
王蘭化預計,地下水超采造成的相關問題如地面沉降等,可以得到極大緩解。
南水北調改善了飲水難題,在天津南水北調辦專職副主任張文波看來,最終帶給天津深遠影響的是水生態環境改善,眾多斷流的河道、水面嚴重萎縮的湖水,將迎來新的生機。
■ 同題問答
喝上長江水后更要省著用
答題人:天津南水北調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張文波
新京報:你認為南水北調水中線工程通水后將給天津帶來哪些改變?
張文波:南水北調將解決天津面臨的三個大問題:
首先,很大程度上緩解天津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年均新增可供水量8億立方米,預測2020年,城市生產生活可供水量將達到15.51億立方米,基本能夠滿足今后一個時期的城市生產生活用水需求。
其次,將大大提高天津的城市供水保證率。目前,天津城市生產生活主要依靠引灤單一水源,引入江水后,供水安全將得到更加可靠的保障。
第三,將積極促進天津的水生態環境改善。由于水資源短缺,生態用水長期得不到補給,目前,我市河道多斷流、河湖水面嚴重萎縮,水域面積萎縮,河道水質難以保證。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后將主要供給城市生產生活用水,能夠替換出一部分本地自產水,有效地補充農業和生態環境用水,促進水生態環境的改善。
新京報:你認為南水北調中線通水后,天津在節水方面的壓力是否會減輕?
張文波:可以肯定地說,天津的節水工作不但不能慢下來,還要進一步加快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要徹底轉變用水管理模式和觀念,建立一個科學用水、文明用水、節約用水的良好環境,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護和科學管理,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新京報:天津如何確保引江水質安全?
張文波:水質問題不僅是老百姓關心的問題,也是我們這些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者們關心的問題。
近年來,南水北調水源區治污效果明顯,據我們了解,現在丹江口水庫水體的各類指標均能夠滿足各類功能用水的要求。同時,為保證引江水沿途不受污染,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在河南、河北境內采用的是全封閉、全襯砌、全立交的專用明渠輸水,天津干線采用的是全箱涵式輸水,我市市內配套工程也全部采用管涵輸水,徹底杜絕了污染源。
南水北調通水后,我們還要在工程運行管理中加強水質保護和實時監測,確保市民喝上潔凈的引江水。
■ 記者手記
北國水鄉緣何缺水
天津火車站出來,便是著名的津灣和解放橋,很多人在海河旁拍照留影。
從這兒看到的海河,水量充沛,碧波蕩漾,伴著越建越高的城市天際線,給人以寬廣、清爽的城市之感。
然而,這是近幾年來天津市對海河景觀改造的結果。如果沒有從灤河補水給海河及其支流,天津如今市內的很多溝渠很可能會是干的。
海河支流在天津匯聚入海,一些老天津人現在還會時常描述過去“九河下梢”的情形,但已經很少有人將海河描繪為天津人的“母親河”了。
事實上,哺育幾代天津人長大的河流,卻是發源于河北的灤河。
作為靠近首都的大城市天津,其在自身水質保護和水資源節約利用上,是向首都看齊的。天津花了大工夫治理城市內的水域環境,在全國率先制定了地方節水條例,實行了最嚴格的節水制度,天津在海水淡化方面走在了全國領先,用技術突破來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在今天的濱海新區及其環保示范園區中新生態城,都大量使用中水和海水淡化。
但是這些依然無法避免天津缺水的現實。歷史上天津多次向黃河借水,而過去的十多年中,盡管有灤河水,但依然出現了數次水資源緊缺的局面,六次啟動引黃濟津工程。
城市快速發展,濱海新區蓬勃興起,天津的水資源需求越來越大,灤河水也無法滿足,更不利的是,城郊大量農業和工業依然靠挖采地下水,超采嚴重,使得天津不得不面臨地面沉降的問題。
俗話說“遠水救不了近火”,但在現代工程技術的支持下,長江水是可以持續不斷地注入到干渴的天津的。
對于清澈的丹江口水庫來水,天津人是盼望的。記者在采訪中接觸許多天津人,他們言語中都流露出感激之情。
如今天津和水利有關的單位都很忙,忙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前的最后準備,在他們看來,長江水來之不易,不得出現一絲馬虎。
在忙碌的同時,也有專家告訴記者,今后更重要的,也應該積極聯手其他因外調水而滋潤的城市,推動國家在生態補償機制、水權交易制度、跨流域水治理聯動機制等制度層面的完善,這樣才會不負于曾經緩解了整座城市的外調水。
新京報記者 金煜 天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