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廣州10月17日電(記者周穎)17日,第二屆粵港澳生態環境高端論壇在廣州舉行。以“世界一流灣區的空氣質量”為主題,相關專家學者重點研討了如何對標世界一流灣區,進一步改善粵港澳大灣區空氣環境質量課題。
近年來,廣東空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19年前8月,廣東PM2.5平均濃度下降到23微克/立方米。然而,臭氧濃度上升等新的空氣環境問題也亟待解決。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遠航認為,當前大氣污染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建議強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建立以臭氧為核心的大氣污染防控技術體系,開展多污染物協同減排,實現臭氧與PM2.5濃度的同步下降。
暨南大學環境與氣候研究院院長邵敏說,粵港澳三地在污染物防治方面的合作由來已久。三地將共同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各自政府的減排方案和目標,這種好的路徑應該繼續堅持。臭氧的形成成因很復雜,受干擾因素多,粵港澳大灣區更加需要三地長期的耐心與共同的科研合作,實施聯防聯控,遏制臭氧濃度上升態勢。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理念、制度在全國處于領先,生態環境品質較好,大氣環境質量全國領先,建議下一步重點從優化空間布局、強化陸海統籌、深化協同治理等多方面,打造生態優美品質一流粵港澳大灣區。
香港科技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劉啟漢建議,建立大灣區空氣質量健康指數,反映不同污染物水平高低對不同人群帶來的健康風險,并根據風險等級為市民提供提示。
此外,論壇還邀請了來自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的專家學者分享空氣質量改善經驗。第二屆粵港澳生態環境高端論壇由暨南大學、民進廣東省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