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向生態“顏值”要產業“價值”
江風習習、歌聲嘹亮,2024世界大河歌會近日在重慶市萬州區長江邊上的萬州體育場唱響,第十五屆中國長江三峽國際旅游節拉開帷幕。除了音樂會、橫渡長江系列賽等活動,渝鄂兩地還攜手對外推介自然探秘、文化尋蹤、康養度假、田園記憶四類主題游,聚力打造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
生態搭臺、文旅唱戲,長江三峽國際旅游節是近些年三峽庫區把綠水青山轉變成“金山銀山”的生動寫照。
在重慶東北部,有11個區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其發展理念和產業結構直接關系到三峽庫區水質。近年來,重慶市全力保護好三峽庫區生態,讓綠水青山成為庫區名片。
萬州區南濱大道有一處長約1.2公里的江段,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白鷺灣”。此名因何而來?原來,因春夏季泄洪、秋冬季蓄水,三峽庫區兩岸形成了大面積消落帶。為治理消落帶水土流失,萬州區在消落帶不同水位線種植了蘆葦、中山杉等耐水淹植物。如今每年蓄水期,大片的中山杉因水位上漲形成了“水中森林”景觀,吸引了白鷺、野鴨等鳥類在此棲息繁衍,“白鷺灣”就這樣被叫開了。
一個地名折射三峽庫區的生態之變。這背后是重慶一體化推進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鄉。長江、嘉陵江、烏江干流4012個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達94%,134個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全部開工……一系列生態“組合拳”,讓三峽庫區水更清、山更綠。目前,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保持為Ⅱ類,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8.6%,重慶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5.06%。
有生態好“顏值”,也要有產業好“價值”。三峽庫區依托青山綠水,大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生態農業,推動高質量發展。
“朝辭白帝彩云間”“除卻巫山不是云”,扼守瞿塘峽的奉節縣、坐擁巫峽的巫山縣,有壯美峽江風光以及白帝城、神女峰等文旅資源。過去,這兩個縣的支柱產業是煤礦,挖煤雖然帶來了短期利益,卻造成了生態破壞。現在,這兩個縣關煤礦、護生態、開“文礦”,正擦亮文旅康養、特色水果、中藥材及眼鏡加工等產業品牌。
在長江邊的巫山縣曲尺鄉,兩萬多畝脆李樹像一床綠被蓋在江邊起伏的山頭上,一棟棟巴渝特色農房掩映在郁郁蔥蔥的果樹之間。曲尺鄉村民張科珍說:“我種了約20畝脆李,年收入有20多萬元。”春季賞花、夏季品果,通過規模種植、冷鏈運輸、農旅融合等全產業鏈,如今曲尺鄉村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
新建開放夔州博物館等十余家綜合性博物館,推出《歸來三峽》《三峽之光》等一批實景演繹、燈光秀等產品,設計游輪游、高鐵游線路將庫區各景點“串珠成鏈”……蓬勃發展的生態產業,讓三峽庫區群眾吃上了“生態飯”。
以“生態+”的理念謀劃發展、“+生態”的思路壯大產業,三峽庫區正在提升生態“顏值”、壯大產業“價值”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