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末,就在中國A股市場持續大面積集體下跌超過40%的時候,國際大米價格卻暴漲了30%,引起全世界震動。米價破五(每噸500美元)已是事實,奔千(每噸1000美元)也不是神話。
米價和股價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如果不對A股市場的非理性殺跌和米價的兇猛飆升之間微妙關系作比較分析,那么這個市場以及投資人的損失,就不僅僅是資金與籌碼了。
大米價格暴漲是全球通脹的又一信號。在分析米價和股價關系之前,先說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
受美元疲軟的功能性紊亂影響,近年來,全世界基礎商品價格都在快速上漲、市場秩序大亂,而與之相關的商品期貨市場、資本市場、金融市場也出現了漲跌互現的巨幅振蕩。
在此過程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凡是呈稀缺的、或需求快速增加而供給又受制約的商品,價格都呈快速上漲趨勢。像稀有礦產、能源、食品,以及部分頂級區域的商住地產等,都是如此。
表現在資本市場上,應該是擁有這類資產的公司,它的資產公允價格也將呈上漲態勢。因為即便在長期溫和型通脹的趨勢下,這類資產也不僅具有保值功能,更有增值功能。也就是說,擁有這類資產的公司,起碼其凈資產應該得到尊重,其股價應該得到支持,其投資者應該有所寬慰。
換句話說,在全世界都感受到通脹壓力的情況下,那些資產呈增值趨勢的公司,其股價不應該像有貶值危險的公司一樣大幅下跌。如果這些公司的贏利再跟上的話,還應該有更好表現。
然而,奇怪的是,近幾個月來,中國A股市場卻出現了齊刷刷集體大幅殺跌的景象。這固然有對前期暴漲的矯正,但在通脹背景下,這種矯枉過正是很危險的。它將扭曲資本價格信號,導致部分被低估公司的股價報復性上漲,進而引起市場更大振蕩。這是人們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也許很快就能看到的景象。
再來看糧食問題。以大米為例,據統計,目前全球大米庫存約為7500萬噸,是2000年庫存的一半,是1976年以來的最低點。而大米價格飆升至20年高點,對超過25億人依賴廉價大米供應的亞洲,甚至全世界來說,這已成了全球食品價格上漲的最新信號。
中國的情況又怎樣呢?與全球糧食產量下降和儲備減少相比,中國從2004年到2007年,糧食總產量依次為46946.9萬噸、48402.2萬噸、49749.9萬噸和50150.0萬噸。中國糧食產量已連續4年增長,供求平衡,糧價呈溫和性、結構性上升。
與糧食增產相適應,中國目前的糧食儲備占當年糧食消費總量的比例,已超過了35%,要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17%-18%的糧食安全線一倍以上。同時,中國一直保持著很高的糧食自給率,始終在95%以上。所謂,無農不穩,無商不富,這一條古訓,在中國還是非常管用的。
那么,中國為什么現在也受到糧食上漲的困擾呢?
有內外兩方面因素影響著中國糧價的長期上漲趨勢。內在有,人口逐年增長、居民生活改善對糧食需求增加,工業化、城市化使農業用地逐年減少等;外在因素,除了人類食品和動物飼料需求穩定上升外,全球生物燃料需求大幅上升,也使糧食供應面臨緊缺。這種糧食需求的剛性趨勢,使中國的糧食供應整體呈緊平衡狀態。
糧食是生活必需品,也是最基本的價格基礎。在糧食價格長期上升趨勢不變的情況下,在因糧食價格長期向上而造成的通貨膨脹,哪怕是溫和型通脹壓力趨勢長期不變的情況下,特別是在如今全球商品價格都在加劇上漲的情況下,有什么能抵擋通脹的壓力呢?
是儲蓄?還是債券、基金、股票?還是房地產?或是黃金、其他投資品?有研究表明,總體上看,只有房地產、黃金、股票或偏股型基金等,有跑贏物價和GDP上漲幅度的希望。現在,從A股市場看,作為具有保值乃至增值功能的投資品價格反而暴跌至如此地步,是很奇怪的,也是匪夷所思的事。
股市中如此一刀切的暴跌不會持久。現在過度打壓,過不多久又是報復性反彈,如此折騰,損耗的不僅是市場效率,還有理性的投資意識。(亞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