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中國新增人民幣貸款未能延續近期以來突飛猛進的態勢,增長的腳步正在放緩。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4月份中國新增人民幣貸款達5918億元,遠低于一季度月均1.5萬億元的規模。
分析人士指出,4月份新增貸款增速放緩是信貸增長的正常回調,全年流動性仍將保持充裕局面。
信貸增長回歸常態
“4月份信貸增速雖明顯放緩,但它屬于信貸增長的正常回歸。”中國社科院金融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由于一季度是新開工項目的集中釋放期和銀行信貸的集中投放期,信貸會創出天量,從4月份開始,信貸增長將有所回落。
長期以來,中國月度信貸增長始終保持著數千億元的規模。但自去年9月份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月度新增人民幣貸款金額屢創新高,今年3月份單月新增人民幣貸款更是達到1.89萬億元,創出歷史天量。
“銀行信貸的增減有其自身的規律。”交通銀行高級金融分析師仇高擎解釋說,就全年而言,一季度新增信貸金額會比其他季度要多;就單個季度而言,受商業銀行業績考核因素影響,每個季度的末月銀行都會有為完成考核而產生的放貸沖動,這一行為會影響到下個季度的首月信貸增長。“新增貸款往往在3月份的最后幾天沖得比較高,并影響到4月份的貸款增量。”仇高擎說。
亞洲開發銀行經濟學家莊健認為,如果持續之前貸款猛增的態勢,或將給中國經濟的中長期發展帶來較大的通脹壓力,并且很難保證貸款質量。“目前是適當放慢腳步的時候了,信貸增長恢復到常態是好現象。”莊健說。
“應該說4月份信貸增速放緩,是前期銀行沖擊放貸的回調,未來放緩趨勢還將繼續延續。不過不會影響全年流動性充裕局面。”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志杰說。
全年信貸增長“不差錢”
盡管4月份貸款增速明顯放緩,但前4個月中國新增貸款總量已達5.17萬億元,超過年初制定的5萬億元全年信貸規模。不過專家普遍認為,全年信貸增長并不會驟然變緊,市場流動性仍將保持合理充裕狀態。
“此前信貸的快速增長曾讓市場開始狐疑央行貨幣政策或許會有所變化,不過,在當前全球經濟仍深處衰退泥潭的大背景下,中國貨幣政策在短期內自然也會保持一定程度的寬松。在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作用下,全年信貸增長‘不差錢’。”劉煜輝說。
中國人民銀行6日發布的《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透露,下一階段央行將堅定不移地落實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繼續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優化信貸結構,采取靈活、有力的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力度。
“作為貨幣供給的重要‘水龍頭’,當前中國國際收支順差金額正在持續減少,這必然影響到市場流動性的供應,為刺激經濟增長,貨幣政策會考慮‘開閘放水’來保持充沛流動性。”劉煜輝預測,如果今后幾個月信貸保持每月增加4000億-5000億元的規模,今年新增信貸可能會達到9萬億元。
金融數據呈現經濟向好跡象
就在今年前兩個月,票據融資占新增貸款比例曾一度飆升至六成以上,經濟學家普遍擔憂銀行資金是否能有效地進入到實體經濟。不過,備受關注的貸款結構正呈現出好轉的跡象:記者根據央行的統計數據測算發現,4月份票據融資占企業新增貸款比例不到三成,體現企業長期投資行為的中長期貸款占企業新增貸款比例接近八成。
“在企業貸款中,短期貸款減少786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了3744億元。一增一減說明了資金在政策的引導下流向了中長期的固定投資項目。”莊健說。
“這表明越來越多的資金開始進入實體經濟。同時,體現企業活躍度的狹義貨幣供應量(M1)也在逐月攀升,金融數據凸顯經濟的向好跡象。”莊健說。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4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25.95%,狹義貨幣供應量(M1)同比增長17.48%,均比上月末高出近0.5個百分點。
“M2連續兩個月保持在25%以上的增速,說明市場的流動性比較充裕,企業前期流動性緊張的狀況正在逐步緩解,刺激經濟增長的資金支撐作用在增強。”丁志杰說。
經濟轉暖仍面臨不確定因素
專家指出,雖然目前來看,金融支持經濟的作用在增強,但仍然存在一些影響經濟企穩回升的不確定因素。
“與國外相比,次貸危機以來中國信貸保持了持續增長的態勢,但貸款增長并不能說明經濟就一定會持續增長,在增量的背后,必須要看到貸款的流向和用途。”莊健認為,僅憑一兩個月的數字還不足以說明經濟是否轉暖。
就在央行發布信貸數據的當天,國家統計局同時發布了4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和中國工業品出廠價格(PPI)指數,兩大指數繼續延續下降態勢,當前經濟仍不能輕言回暖。
“信貸與價格兩組數據的一增一減,說明當前中國經濟仍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信貸數據的增長,只是意味著社會給予企業的資金供應比較充裕,但并不意味著就一定完全轉化為生產。”丁志杰說。
專家認為,和經濟繁榮時期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不同,在全球經濟趨冷、訂單減少之時,企業生產行為更多以“負債最小化”為目標,在去庫存化過程結束之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會有所減少,信貸需求也會減弱,經濟仍存不確定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