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進入2011年,“轉型”成為經濟界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毋庸諱言,雖然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依然突出;并且,以往的經濟發展也因結構失衡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如何實現經濟結構的“深度轉型”,改變要素利用效率低、環境損害大、空間布局不夠合理的問題,也是如何實現中國經濟真正騰飛的重大課題。
2008年爆發國際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發展困難,也提供了新的轉型契機。而在實現經濟轉型的歷史進程中,作為中國企業優秀代表的上市公司群體,肩負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上市公司群體的轉型的成敗,決定著整個經濟轉型成?。欢袊洕D型的成敗,又決定著證券市場和上市公司群體的興衰。
首先,上市公司在國民經濟中的代表性日益增強。目前,中國各個行業的排頭兵企業都已成為上市公司。截至目前,滬深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約2200余家,總市值約為26萬億元左右,位居全球第二。上市公司的市值集中度也顯著提高。目前,前二十和前十名上市公司的市值集中度分別為54%和44%。
其次,上市公司成為我國經濟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載體,績優、藍籌、新經濟、新能源、新興產業股票的高股價,使資金、人才等盡可能地流向社會最需要的產業與企業。這種作用將明顯加快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
七大新興產業引領經濟轉型
上市公司擔當重任
“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一個戰略發力點就是備受矚目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綱要要求,到2015年,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將提高到8%,到2020年將升至15%。
“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了制造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優化結構、改善品種質量、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淘汰落后產能,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改造提升消費品工業,促進制造業由大變強;促進新興科技與新興產業深度融合,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成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