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人民網北京2月20日電 (李海霞)近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前總裁任志剛撰文稱存款準備金實際上是對銀行系統的一項征稅,建議央行逐步廢除存款準備金制度。對此,國內多位專家表示,此項制度是傳統貨幣政策非常重要的工具,一旦取消將會讓社會流動性加強,形成通脹并制造各種價格泡沫。
任志剛是以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杰出研究員身份撰寫了題為《三中全會后如何與金融市場打交道》的研究報告,并提出了上述建議。他認為,中國央行現行多套指標及利率制定,均可消除,由金融市場自行發揮作用,例如央行可即時取消貸款基準利率,存款準備金制度應可逐步退出市場。
存款準備金制度一向被認為是貨幣政策的“寵兒”,隨著存款準備金制度存廢爭議再次進入公眾的視線,多位專家學者都認為,存款準備金制度不可廢除。
一位接近央行的媒體資深人士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目前資本市場流動性很足,一旦廢除存款準備金制度,將會催生價格泡沫,形成通脹。“總之,一放開就會亂。”
上述資深媒體人士認為,存款準備金制度是傳統貨幣政策非常重要的工具,是三大政策工具之一。他認為,作為一種有深度、能夠長期、大量凍結資本的手段,存款準備金制度是明顯優于目前央行頻繁使用的各種公開市場操作工具。
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也表示,“各國都在使用存款準備金制度,中國可能使用得相對頻繁。因為它可以成倍地擴張或縮減貨幣,是非常嚴厲的一個手段。”
在曹鳳岐看來,存款準備金制度是經濟手段,不是行政手段。“這個制度不是廢不廢除的問題,而是怎么使用的問題。”
任志剛指出,現行的存款準備金利率儼如向銀行征稅。若政策利率制定后,釋放現存放于人行約20萬億人民幣的存備金,釋放流動性可更有效資源配置。對此,曹鳳岐評價稱,“不存在征稅,是控制貨幣量的一個手段。”
上述資深媒體人對任志剛提到的“流動性”問題也有不同的看法。“隨著我們經濟不斷向好,M2基數很高,物價上漲水平得到有效控制,這些促使目前我國流動性總體上很充足,”他說,“只是在特別時間點和一些局部地區會出現階段性的流動性緊張。”
央行近日公布了2014年1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今年1月,社會融資規模2.58萬億元,刷新單月規模的歷史新高,1.32萬億元的新增人民幣貸款創下了近4年來的最高水平。
18日,商務部公布的我國使用外資金額也令人“驚喜”。1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FDI)金額107.63億美元,折合664.1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11%。
伴隨著這些靚麗的數據,央行“迅速地”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我國資本市場的流動性很足。
時隔8個月,央行于18日重啟正回購操作,交易量480億元,期限14天,中標利率3.8%。機構大多認為,此舉主要是應對相對充裕的資金面,并不是貨幣政策轉向收緊的信號。
與正回購相對應,央行在節前連續的逆回購,已經相當于下調了一次存款準備金率釋放的資金量。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既然是為了釋放流動性,央行完全可以通過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操作來實現。但央行仍然堅持用頻繁的公開市場操作來平抑短期流動性波動,顯然是有意為之。”
魯政委談到的“有意為之”,正是任志剛撰文提到的“由金融市場自行發揮作用”的市場化手段。
“任志剛提的那個方法,我們正在用。就是用央行票據調整貨幣,這是一個短期的貨幣政策,國外是短期政府債券。” 曹鳳岐說,“前幾年用這個方法(存款準備金制度)比較多,現在調整得并不是太頻繁。”
“合理運用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再貸款、再貼現、常備借貸便利、短期流動性調節等工具組合,管理和調節好銀行體系流動性,是我國金融改革在‘十八大’提出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很好體現。”資深媒體人士說,“存款準備金制度是我國金融宏觀調控最為重要的手段之一,絕不可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