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去年7月4日,北京友誼醫院內,一老人在咨詢醫改問題。“新京籍”老人擁有北京戶口,卻不享受北京醫保,存在就醫報銷難。
隨著越來越多獨生子女在大城市立業成家,他們的父母,也面臨著如何“養老”的兩難抉擇。
留在家鄉,是“空巢老人”;異地投靠子女,卻面臨就醫報銷難。
養老難,對于一部分老人來說,首先難在看病就醫。
目前,我國現行城鎮職工、城鎮居民、新農合三種基本醫療保險制度,2000多個醫保統籌經辦單位,2000多種醫保目錄和報銷政策。
一個人,可以流動遷徙,醫保關系卻難以轉移接續。醫保信息不聯網、政策不統一、異地就醫報銷面臨難題。
今年7月、8月,國務院兩次發文,提出加快推進醫保費用跨省即時結算。新京報記者了解到,國務院醫改辦已對“醫保異地就醫結算”拿出時間表,2015年前全面推開省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重點針對退休職工等人群研究跨省異地就醫結算辦法。
【困境】
不敢看病成“新京籍”老人常態
這是一個被惠民政策忽視的群體。
他們年過花甲,來京投靠唯一的子女,辦證若干后,最終有了一個“北京戶口”,卻無法在京享受基本的養老和醫療保障待遇。
這個群體,被稱為“新京籍老人”。由于沒有北京醫保,身為北京市民,他們只能自費看病。
2005年秋天,江西的老李隨女兒入京落戶。當上北京人,逛公園不花錢、坐公交也不花錢,出國玩一趟,辦個護照都能就地解決。就是在基本醫保問題上不能享受“市民待遇”。
因老李覺得自己在江西繳納了醫保,而且當時身體還算硬朗,就沒有在意異地養老的看病就醫費用報銷問題。可近兩年,老李出現了腦血栓等疾病,花費近萬元,但因為李老先生的醫保是在江西繳納的,其醫保無法在北京報銷,只能自掏腰包。
更讓“新京籍老人”為難的是,各地醫保目錄差異很大,但不少項目(尤其是門診費用)是北京醫保的報銷范圍,不符合老家醫保報銷條件,也得自費。
比如,2012年,北京市不少三甲醫院的“掛號費”改稱“醫事服務費”,人次門診收費按醫生級別分別定為42元、60元和80元,較原掛號費翻了8至14倍,北京醫保給予定額40元的報銷,但“新京籍老人”只能連同藥費全部自付。
如今,老李說起看病這點事,就直搖頭。不敢看病,成了很多異地安置老人的常態。
政策
按照北京市的現行規定(京勞社就復[2004]287號文件),入京老人退休前,在外埠享受醫保待遇,醫保關系無法轉移,也不能享受北京的基本醫療保險待遇。
2010年,北京市啟動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將能夠參加居民醫保的退休后無醫保老人,僅僅限定為知青或“老三線”回京人員。
這意味著,即使隨子女落戶北京的老人,退休前沒有參加過醫保,他們也無法參加北京的城鎮居民醫保。
“新京籍”老人就醫困境全國存在
“新京籍老人”的就醫困境,是很多異地安置老人醫保轉移難、就醫難的縮影。
新京報記者查詢了深圳、大連、廣州、上海、杭州等多個大城市人社局的現行規定,隨子女異地安置,或隨子女入戶的老人,原先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關系,均無法轉移。
年近7旬的周伯和老伴,隨大學畢業落戶廣州的獨生女兒一起生活了六年。
他們也曾做過遷戶入穗的努力,但中途發現拿到廣州戶口,退休前的養老、醫保關系均無法轉移。“人老了,最需要的看病報銷政策無法享受,一紙戶口,對我們有啥意義”。
幾年前,周伯和老伴在家鄉鹽城辦理了“異地就醫”手續。然而,幾年過去了,老兩口幾乎沒有去那些醫院看過病,有病都扛著。“一是定點醫院離家較遠,二是門診費用不報銷,即使是住院,回鹽城報銷,耽誤的時間精力,來回的花費,可能更高。”
政策
按照上述城市人社部門的答復,隨子女入戶老人,如果無醫保,可以在戶籍變更當年,在新戶籍所在社區,參加當地的城鎮居民醫保。
參加當地居民醫保,也有重重條件。比如在深圳,老人首次參加醫保時,必須繳足一定費用。時任深圳社保基金管理局局長袁建勇曾公開解釋稱,以深圳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3000元為例,老人需一次性繳納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