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在爭論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讓科學家更加謹慎地去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進行更嚴格的評估;另一方面也能夠對公眾更好普及轉基因知識。
前幾天,因轉基因食品引發了一起罵戰,因主角是崔永元與方舟子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9月7日上午,20多名主動報名的網友參加了中國農業大學玉米試驗基地現場采摘轉基因玉米,并煮熟品嘗活動。這次活動由方舟子發起,方舟子認為“品嘗轉基因玉米雖無科學研究價值,但有科普價值,應當創造條件讓國人可以天天吃轉基因食品”。
這次活動引發網上熱議,著名主持人崔永云也轉發了微博“轉基因食品,你吃嗎?你可以選擇吃,我可以選擇不吃。你可以說你懂科學,我有理由有權利質疑你懂的科學到底科學不科學。你可以說我白癡,我也可以說你白吃。”
崔永元的轉發,引發方舟子的回復,兩人并為此產生爭論。
圍繞轉基因的科普和質疑之聲多年來從未中斷過,因為這個問題現階段無論正方還是反方都拿不出能夠徹底駁倒對方的鐵證。支持者無非是反復強調:基因轉移不完全是新科技,它其實類似于雜交技術的升級版,因為雜交是批量的轉移基因,而轉基因科技則做到了精確的逐條轉移基因,截止到目前尚未發現任何由食用轉基因食品損害健康的病例。而反對者則咬定一個理:“今天沒事不代表將來不會有事,你證明不了未來的結果,我就有理由懷疑其存在安全風險。”結果,沒人能證明未來才會發生的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鬧得不可開交。
其實,由轉基因引發的罵戰太多了,而且每年都有同樣的爭議見諸報端,只不過是這一次攤上兩位名人劍拔弩張,于是看熱鬧的人就更多了。這年頭,任何有話題、有爭議的事必然都會“上網”,網絡傳播不僅具有迅猛的特征,它還像個大功率的“復讀機”,會循環播放一件事。比如,筆者曾遇到過被人問及某企業的醬油原料有問題的事,一看,腫么跟幾年前的消息一模一樣的?又一日,辦公室同事說收到朋友轉發的某某方便面有問題的事,筆者再已查證,那篇網傳文章竟然與2年前的一篇新聞“撞衫”了,一字不差!真真應了汪涵演的那條家喻戶曉的方便面廣告:“有人模仿我的臉,有人模仿我的面……”就連N年前早已被批臭了的“牛奶有毒論”也居然時不時還會在網上死灰復燃一下,而且依然有少數人想要相信它。……“轉基因有害”的信息也在網絡輿論中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輪回,那個小白鼠生腫瘤的案例終于如同“腦白金”一樣憑著重復重復再重復而廣泛的深入人心。據有關調查稱,目前約有七成網友支持崔永元。
筆者相信,轉基因食品爭論還將持續好多年。其實,存在爭議是合理、也是非常必要的。在爭論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讓科學家更加謹慎地去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進行更嚴格的評估;另一方面也能夠對公眾更好普及轉基因知識。實際上這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常態,科學都是在爭議中前進的,只不過轉基因體現得更加明顯罷了。
所以,崔永元和方舟子究竟誰對誰錯仿佛已經不是這場罵戰的關鍵,正如網友“李斌0791”說:竊以為崔永元、方舟子論戰所給公眾的意義,并不是給予公眾一個令人信服的科學和實踐結論,而是通過論爭使更多的人來關注轉基因食品,更理智地對待轉基因食品——這能夠有效地促使轉基因食品的安全研究與立法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