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方舟子“當創造條件讓國人可以天天吃轉基因食品”這條激烈武斷的微博言論,成了當前網絡焦點的同時,也引發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詰問。一石激起千層浪,兩人的觀點交鋒很快引起了眾人的圍觀,將本就頗具爭議的轉基因食品問題再推至公眾的視野。
俗話說:“百業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而近年來,諸如地溝油、問題奶、農藥殘留的蔬菜等,食品安全事件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已然讓公眾杯弓蛇影、神經敏感。放心食品已不易求,更何況從誕生就爭議不斷的轉基因食品?
國人向來把吃這個事兒看做第一重要。誠想,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似乎所有吃的東西都可以與轉基因扯上關系。筆者認為,轉基因問題是關乎每個人生命健康的問題,被置之輿論的風口浪尖上也就不足為怪。倒是方舟子“讓國人天天吃”這樣的言語顯得過于主觀武斷,而崔永元的反詰“你可以選擇吃,我可以不選擇吃。……你可以說我白癡,我也可以說你白吃。”略具幽默感。此二人,一個作為長期關注民生的主持人,一個作為以科普為己任的打假斗士,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有著堅定的觀點立場。不同于以往的名人微博“互掐”,這次二人唇槍舌劍、互不相讓的激辯,已然超出誰是誰非、誰勝誰負的“常態”關注,加之近兩千萬粉絲的參與,媒體報道的跟進,更讓這次微博論戰升級成為一場關于“科普”與“真相”的公益大討論。
其實,這注定就是一場無果的“互掐”。因為,轉基因的爭議由來已久,“吃與不吃”轉基因食品一直以來都是消費者最關注的問題之一。方、崔二人的微博戰,只是長久以來壓抑在消費者心頭的疑問再次爆發的“導火索”而已。
筆者以為,轉基因食品健康與否,應該先保證消費者的知情權,相關機構是否應該拿出有力的權威證據,以除作為最終消費者的一頭霧水、無從了解的茫然與無力。誠如崔永元所言,民眾在這方面應該有更多的選擇權。
不知不覺之間,人們突然發現身邊的轉基因食品層出不窮,而自己卻因為不專業而被排除在轉基因決策討論之外。有心去了解,但有理有據的“反轉派”與“挺轉派”那些有理有據卻又相互矛盾的專業結論,更讓旁觀者無所適從,不知信誰。支持者往往從緩解糧食危機、保護生態等方面大談好處,反對者則以長期安全、生態災難提出質疑。雙方辯論中,互扣“不懂科學”、“利益代言人”等帽子,言辭激烈,皆以認為己方觀點為不可置疑。
就連著名農業專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面對兩方爭論也說,兩方面的爭論都各有各的道理,難下論斷。他說自己“沒有親自試驗,無法下結論”,是持謹慎論點“中間派”。他認為將轉基因用于主糧生產是“要慎重的”,尤其是在沒有長期試驗數據的情況下,但也不能一棒子打死。他曾說:“他們贊成轉基因的,是用小白鼠做的實驗,可是小白鼠和人能一樣嗎?他們有人類食用轉基因的實驗結果嗎?”
顯然,方舟子和崔永元只是兩方論點的認同者,在其潛在風險沒有得到確切論證的情況下,誰也難下結論。民以食為天,轉基因食品問題關乎每一個人的健康與安全,不論有沒有專業背景,都有選擇與拒絕的權利。而非方舟子所說的“質疑”就是“阻礙中國農業技術發展”;拒絕轉基因就是“外行”、“不專業”的科盲。作為有專業背景的方舟子,他對自己所信仰的科學篤信不疑,注重用專業知識說話的精神也很值得贊賞。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使在轉基因技術最發達的美國,轉基因食品的爭論始終沒有消除,至今也沒有直接將轉基因技術用于人類主糧。
最后,崔永元雖然主動做了小結退出了討論,并大度地提示方舟子“用理性的方式接著推廣你的轉基因”,但問號還懸在空中,該不該吃轉基因仍然是個未解之題。轉基因問題歸根結底是個科學問題,但它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問題。科學的問題要在科學領域解決,而吃或不吃的選擇權卻在消費者。
總之,在如今這個多元社會,爭論不是壞事,真理只會越辯論越明,爭論只會讓轉基因問題得到更多人的關注,讓更多人主動地了解轉基因知識。比起錯綜復雜的爭論,完善法律法規,多讓不同觀點發聲,營造一個能讓消費者放心的消費環境似乎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