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中新社北京12月20日電 (李曉喻)歲末年終,回顧2013年中國經濟,會發現在商貿、金融、宏觀經濟等各個領域,都有一批新詞、熱詞悄然登場。從這些新詞、熱詞中,或可管窺中國經濟一年來走過的道路。
一群人:“中國大媽”
搶購黃金“挑戰”華爾街精英、組團赴海外抄底買房、緊跟潮流進軍“比特幣”,2013年,憑借滿腔理財熱情和一身“追漲殺跌”的本事,“中國大媽”們頻頻攪動國內外市場,成為廣受關注的“明星”。
“中國大媽”是余財漸增、理財意識初醒的中國消費者的縮影。他們四處出動卻屢屢受挫,理財知識和技能的欠缺固然是重要原因,但也反映出國內投資渠道的不暢。
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布的新一輪改革方案提出“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中國大媽”未來的投資選擇可能將越來越多。
多個“區”:自由貿易區
2013年,中國自貿區建設亮點頻出。國際層面,與歐洲國家自貿區建設實現零的突破,中國-冰島自貿協定、中國-瑞士自貿區相繼簽署。中韓、中日韓自貿區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有序推進,與周邊國家的自貿區建設取得新進展。國內層面,上海自貿區掛牌成立,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等新開放模式引人關注。
自由貿易區被人寄予厚望,是因為其擁有市場高度開放,生產要素可自由流動,貿易投資便利,監管高效便捷等種種好處。對中國來說,建設國內自貿區更重大的意義,在于為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探索路徑、積累經驗。
目前,受上海帶動,中國已有多個省市提出了建設自貿區的申請。商務部國際經貿關系司副司長孫元江表示,未來兩至三年內,上海自貿區的政策和經驗將推廣至全國。
兩條“路”:陸上+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這個發端于中國漢朝的概念,在兩千多年后的2013年再度大放光彩。
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中亞時,首次在公開場合提出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一個月之后,習近平在出訪印度尼西亞時,提出要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這兩條路之所以備受關注,在于中國和世界都可從中受益。
有評論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不僅將使中國區域發展更協調,還將促進沿線各國在交通、貿易、金融等各個領域的合作;而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將有望使中國與東盟雙方的貿易額到2020年增至1萬億美元。
兩條“線”:“上限”和“下限”
如果要判斷2013年中國經濟運行是否健康,“上限”、“下限”無疑是官方最主要的標準。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提出,宏觀調控要讓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
“上限”和“下限”的提出,折射出本屆政府調控經濟的“底線思維”——只要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沒有逼近上下限,宏觀經濟政策就要以調結構、促改革為主,一時的經濟數據波動不能作為政策取向改變的理由。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指出,宏觀調控思路的變化,表明政府更加重視經濟增長的質量而非數量,這將有利于中國經濟從高速向高效發展轉變。
一張“網”:4G
2013年12月,工信部向三大運營商頒發4G牌照,標志著中國開始邁入4G時代。
所謂4G,即第四代移動通信及其技術。由于帶寬更寬,4G的網速可達3G的10倍以上,這意味著在手機上看流暢高清視頻等愿望成為現實。
4G不僅將深刻改變日常生活,還將拉動經濟增長。工信部電信研究院院長曹淑敏對中新社記者稱,4G網絡的發展,將在兩三年內帶動每年千億元人民幣的投資。
4G網絡雖“前途光明”,但要完全普及卻“道路曲折”。工信部部長苗圩指出,基站建設和終端產品研發是制約中國4G發展的最大短板。而如何做到“物美價廉”,則是民眾的最大關切。這些問題能否解決,將考驗4G的發展之路。
一種“幣”:比特幣
2013年,看不見摸不著的“比特幣”引發高度關注。這是一種依靠計算機程序生成的虛擬貨幣,不靠銀行發行,無政府信用擔保,交易過程匿名,資金流向也難以監測。
盡管風險巨大,比特幣在中國卻受到市場熱捧,價格一度貴比黃金。不過,自中國央行12月收緊對比特幣的監管政策后,比特幣的價格應聲大跌,相較最高時已經“腰斬”。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比特幣之所以“瘋狂”,主要是受低吸高拋的投機行為影響,與支付功能并無太多關聯。
不過,比特幣所帶來的新視角也受到關注。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比特幣“很有特點”,具有“啟發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