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三、2013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是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的重要一年,也是機遇和挑戰并存、風險和困難較多的一年。做好今年工作任務艱巨,意義重大。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9.5%左右,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2%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左右,進出口總額力爭增長8%左右,實際利用外資穩步增加,城鎮新增就業100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0%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各項約束性目標。
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確定為9.5%左右,主要考慮是,一方面要繼續抓住機遇,促進發展,既不追求過高的增長速度,也不抑制合理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要引導各地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從這兩年我省經濟增長的趨勢看,實現9.5%左右的增長,必須付出艱苦努力。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主要考慮今年通脹壓力依然很大,還需要給價格改革留出空間,必須加強對通脹預期的管理。
完成今年目標任務,要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緊密跟蹤研判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落實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突出重點,扎實開局。
(一)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著力提升消費能力、優化消費環境、推動消費升級,努力培育養老、家政、旅游、文化以及節能環保等新的消費熱點,有針對性開發農村消費產品,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擴大“好客山東”文化旅游品牌影響,深入實施國民休閑綱要,打造國際著名旅游城市和著名旅游景區,培育大型旅游企業集團,增強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努力在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服務等方面取得新進展。
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努力優化投資結構,注重提高投資效益,引導各類資金投向現代農業、技術改造、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民生和社會管理等重點領域,支持100個左右重點項目建設。落實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打破阻礙民間投資的“玻璃門”和“彈簧門”,面向社會推出一批鼓勵民間投資的具體項目,民間投資占全部投資比重保持在80%以上。堅持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抓好現代能源體系、現代水網體系和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啟動城際軌道交通和城市輕軌規劃建設,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三季度實現全線通水。山東公考討論5群:171061109
強化財政金融支撐保障作用。著力提高收入質量,深化稅費制度改革,完善稅源控管體系,健全非稅收入征管機制,加大資產資源性收入征管力度。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把錢用在刀刃上。放大社會信用總量,深化銀企合作,優化信貸結構,擴大直接融資規模,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認真排查化解財政金融領域風險隱患,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底線。
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合理安排收儲和投放,著力保障市場供應。健全重要商品和服務價格指數體系,強化市場價格監管,嚴肅查處價格違法行為。完善價格調節基金制度,落實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
(二)進一步加大“轉、調、創”力度。深入實施工業“雙輪驅動”戰略,鞏固擴大傳統產業競爭優勢,全面落實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技術改造投資突破1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以上。把化解過剩產能作為結構調整的重點,通過“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調整生產力布局,引導產業集約發展,促進產業鏈向中高端延伸。繼續實施質量強省和品牌帶動戰略,開展“品牌提升年”活動,加強質量管理,創新營銷模式,提升魯企、魯商、魯貨的質量信譽。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建設包括北斗系統示范工程、量子通信在內的新型信息技術類基礎設施,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加快構建“智慧山東”。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用好服務業引導資金,提高服務業重點城區、重點園區、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建設水平。加快服務業政策和標準體系建設,支持企業剝離非核心業務,力爭服務業增加值占比再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全面落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加強知識產權工作政策措施為抓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加快構建技術創新體系,推進公共創新平臺建設,突出企業在技術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地位,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協同創新,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用好自主創新專項資金,培育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引導重點企業科技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5%以上。追蹤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力爭在高技術產品研發和市場開拓上取得突破。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以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統籌推進泰山學者、博士后培養、首席技師、鄉村之星等重點人才工程,實施重點產業人才支持計劃,加大創新創業人才和實用人才培養引進力度,完善以科研能力和創新成果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標準,健全技術要素參與分配的激勵機制,引導人才向產業和科研一線流動。
(三)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把城鎮化作為擴內需的最大拉動力。堅持集約、智能、綠色、低碳方針,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啟動城鎮化“提質加速、城鄉一體”行動,把工作著力點放在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上。統籌規劃城鎮布局,構建以城市群為主體、區域中心城市為依托、縣域中心城市為支撐、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為基礎,符合發展規律、具有山東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格局。強化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支撐,厲行集約節約用地,搞好地下空間規劃利用,防止“土地城鎮化”和千城一面的畸形發展。以宜居、幸福為目標,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務水平,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實施好“百鎮建設示范行動”,支持一批經濟強鎮、區域重鎮、文化旅游名鎮加快發展,進入全國百強鎮行列。推動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實現教育、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城鎮常住人口,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四)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穩定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深入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規劃,繼續深化高產創建活動,力爭今年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全面落實農業十大特色產業振興規劃,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積極創建現代漁業園區。發展循環農業,加強綠色生產,推行標準化種植、養殖,從源頭上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大科技興農投入力度,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實施良種工程和土地綜合整治,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抓好98個農田水利重點縣、17處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建設,新增300萬畝“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培養新型經營主體,既注重引導一般農戶提高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又注重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和多元服務主體,建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抓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充分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為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創造條件。發揮供銷合作社、郵政公司、大型商貿集團等連接城鄉的橋梁紐帶作用,暢通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渠道。推動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努力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五)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突出“藍黃”兩區的主體戰略地位,建設好20個海洋特色園區和高效生態產業園,加快推進“四區三園”、四大臨港產業區、九大集中集約用海區發展。建立省級土地指標交易平臺,開發黃河三角洲未利用土地20萬畝。出臺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發展規劃和濟萊協作區實施意見,增強省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促進區內7市優勢互補、融合發展。強力推進鋼鐵產業結構調整試點,全面啟動日照鋼鐵精品基地建設和青鋼改造搬遷。深入落實國家支持沂蒙革命老區政策,抓好中原經濟區相關政策爭取落實,規劃建設包括魯西南、魯西北在內的西部地區新的經濟隆起帶。支持老工業基地和資源枯竭城市加快轉型。提高以市為單位整體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推動縣域經濟競相發展。
(六)建設生態山東、美麗山東。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文化強省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實行差別化區域開發、資源環境管理和產業政策,加強海洋資源保護利用,落實海洋功能區劃。實行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強化重點領域節能降耗,開展千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落實淘汰落后產能年度計劃,確保實現國家下達的萬元GDP能耗下降3.66%目標。嚴格實施用水總量控制管理辦法,積極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開展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創建活動。嚴格落實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措施,確保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削減。積極構建“治、用、保”流域治污體系,深入開展環湖沿河沿海大生態帶建設,加強小清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確保南水北調干線水質穩定達標。高度重視大氣污染治理,實時發布全省主要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信息,實施分階段逐步加嚴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建立應對霧霾天氣長效機制。強化土壤、重金屬和危險廢物污染防治,搞好固體廢物管理和綜合利用。實施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開展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抓好造林綠化和濕地建設,加大自然保護區、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力度。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鄉村建設,持續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強化節能減排和生態山東建設目標責任考核,依法嚴厲查處破壞生態、污染環境行為。通過我們不懈努力,讓齊魯大地更加美麗,生態山東造福人民。
(七)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圍繞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全面落實促進外經貿平穩較快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沿海城市穩定增長、內陸城市加快提升,啟動臨沂商城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鞏固和擴大我省出口產品國際市場份額。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繼續推進外貿示范基地和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和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堅持出口和進口并重,鼓勵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進口,適度擴大消費品進口。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結合,精心組織重大境外經貿活動,抓好外商增資擴股、企業境外上市和重大簽約項目落實;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全球布局產業鏈,搞好境外資源開發、優勢產能轉移、國際研發合作、跨國并購投資和海外工程承包,加快培育源自山東的跨國公司和世界500強企業。引導各類開發區和海關特殊監管區整合提升功能,推動中韓地方經濟合作示范區率先起步。加強貿易摩擦應對,提高抵御國際經濟風險能力。
(八)加快文化強省建設。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培育新時期山東精神,凝聚起實現偉大“中國夢”的精神力量。深入實施“四德”建設工程,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統籌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提升文明城市創建水平,深入推進鄉村文明行動。依法加強互聯網管理,營造良好網絡文化環境。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培育魯劇、魯版圖書、齊魯畫派、山東地方戲等特色文化品牌,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史志檔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依法加強文物保護,推進中華文化標志城和曲阜“文化經濟特區”建設。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載體建設,壯大一批特色文化產業群,增強我省文化產業實力和競爭力。深入實施文化數字化工程和創意山東計劃,促進文化與教育、科技、體育、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開展好對外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已轉制國有文化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協調發展。
(九)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改革是我國發展的最大紅利。必須把握好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關系,從全局上謀劃好全省改革,發揮基層組織和廣大群眾推進改革的首創精神;把握好利益增量與存量的關系,著力在利益增量上作文章,在利益預期上作調整,穩妥優化存量利益;把握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尊重市場規律,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把握好體制改革與依法辦事的關系,更加注重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廣大群眾。按照中央部署,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方針,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培育壯大各類市場主體,支持中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縮小貧富差距,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穩步推進以資源性產品為重點的價格改革,加快煤炭交易市場體系建設,完善居民階梯電價政策。落實結構性減稅措施,做好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準備和實施工作。搞好財政體制改革,健全縣級財力保障機制,建立公共資源出讓收益合理共享機制,推進預決算公開,加強預算績效管理。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有序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引進省外優質金融資源,新設村鎮銀行15家左右,小額貸款公司實現全省縣域全覆蓋,加快農村信用社銀行化改革步伐,辦好齊魯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積極穩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十)加強民生保障和社會建設。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扎實辦好民生實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1、在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方面: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完成100萬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范圍。進一步加大對村級公益事業的資金支持力度。繼續推進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新建農房50萬戶,改造農村危房10萬戶。實施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40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建成農村輸電線路2150公里,改造農村公路9000公里。實施漁船更新改造工程。
2、在穩定和擴大就業方面:完善職業培訓、就業服務、公益性崗位開發等就業創業扶持政策。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繼續實施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社區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補貼、特困生求職補貼等政策,完成10家省級大學生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和創業園區評估認定工作。對退役自主就業士兵免費進行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適時提高全省最低工資標準和企業工資指導線。
3、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方面: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合并實施,進一步提高基礎養老金發放標準。規范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完善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市級統籌。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再提高10%。繼續提高工傷職工傷殘津貼、護理費和供養親屬撫恤金標準。全省東、中、西部農村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2500元、2200元、2000元,城市低保標準相應提高。對分散供養的城鎮“三無”人員按照不低于當地城市低保標準的150%分類施保。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水平,集中供養率保持在70%以上。落實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扶持政策,新增養老床位8萬張,新建街道綜合性養老機構200處、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500處、縣級養老服務信息平臺60個。社會散居和機構供養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720元和1200元。艾滋病病毒感染兒童基本生活費參照當地孤兒標準全額發放。啟動全省殘疾人“整體趕平均、共同奔小康”計劃,繼續對0-6歲殘疾兒童實施免費搶救性康復。山東公考討論5群:171061109
4、在支持教育優先發展方面:加大教育投入,新建、改擴建幼兒園2607處,全面完成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繼續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農村中小學“兩熱一暖一改”工程,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發放《新華字典》。推動普通高中特色發展,建立規范辦學行為長效監管機制。強化校企合作,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完善中職學校助學金制度,把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范圍擴大到所有農村學生,以及涉農專業和家庭經濟困難的城市學生。省屬高職、技校生均經費定額提高1000元,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提高1200元。加強高等學校分類指導,促進內涵發展,全省公辦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撥款水平達到1.2萬元以上。落實好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方案,提高教師隊伍建設水平。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5、在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方面: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全民醫保體系,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政府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開展城鎮居民和新農合大病保險,把肺癌等20種疾病納入農村大病保障范圍。鞏固基本藥物制度,健全基本藥物采購機制。以增強公益性、破除“以藥補醫”為重點,積極推動公立醫院改革,提高醫療水平,降低群眾就醫用藥費用。加快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由25元提高到30元,繼續實施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人才隊伍建設,鼓勵社會力量辦醫。落實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和特別扶助政策,計劃生育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覆蓋全省,免費進行新生兒疾病篩查。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機制,規范藥品和醫療器械生產經營秩序。加快發展中醫藥事業,實施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6、在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簡約、隆重地辦好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使之成為文化的盛會、人民的節日。擴大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文化館和美術館免費開放范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扶持30個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改陳布展。提高縣以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利用和管理水平,改造提升1萬家農村文化大院,對5000個農家書屋進行數字化升級。為農村放映公益電影100萬場,為2萬戶農村困難家庭免費提供有線電視節目,完成所有20戶以下自然村“盲村”通廣播電視工程。
7、在住房保障方面: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保質保量完成國家下達的23.56萬套保障房建設任務。進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準入、退出和服務管理機制,確保分配公開透明、公平公正。認真落實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抑制投機、投資行為,滿足居民自住和改善住房需求。
8、在食品安全方面:及時修訂完善食品安全相關標準,加強食品抽樣檢測和風險監測,擴大抽檢樣本覆蓋率,消除監管盲區。完善準入制度,全面建立誠信體系和黑名單制度,對失信企業依法實行行業禁入。搞好重點行業、品種綜合治理,深入開展“違禁超限”、“假冒偽劣”專項整治,從嚴查處食品安全違法違規行為。山東公考討論5群:171061109
9、在安全生產方面:開展“安全生產基層基礎提升年”活動,強化企業主體責任、政府和部門監管責任、屬地管理責任,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和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建設,突出抓好交通運輸、煤礦和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建筑施工和人員密集場所等重點領域,深化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10、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方面:強化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深入推進平安山東建設,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防范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健全群眾利益訴求表達和社會矛盾調解機制,完善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和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方針,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和宗教事業健康發展。
加強國防動員體系規范化建設,廣泛開展國防教育和雙擁共建,提高國防后備力量和民兵預備役建設水平,落實好優撫安置政策,促進軍地、軍民融合發展。
改善民生既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眾自身奮斗的目標。各級政府要履職盡責,竭誠服務,同時要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預期,引導廣大群眾樹立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共同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