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3名美科學家獲諾貝爾化學獎 將化學實驗帶入信息時代
化學就是實驗室里,白大褂穿起,試管、燒杯、溶劑、溶液叮叮咣咣倒來倒去?
如果您對化學家的印象是這樣,那么您就OUT(過時)啦!
北京時間昨天下午17:45,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馬丁·卡普拉斯、邁克爾·賴韋特、阿列·沃什爾,以表彰他們為復雜的化學系統,發展出了多尺度模型。
該研究把計算機模型,應用于化學研究,開拓了嶄新研究領域。
為什么我們印象中倒來倒去的化學實驗,要計算機來參與工作?因為當分子原子相聚在一起,會產生電光火石般的化學反應。
原子如果有性別,可能是“女人”——特別善變。在任何一個化學反應中,成千上萬的原子不停息地改變行為,分子鏈結構、大分子、小分子的形狀都瞬息萬變,一個關鍵反應發生可能只花了幾微秒。
由于原子太小,試管根本沒法研究這么短時間里發生了什么;傳統的牛頓力學,也無力預測它們的行為。
這件事,曾經困擾化學家很多年。
所以,是時候計算機工程師出場了!他們將物理學家與化學家的計算模型改寫為計算機程序,由計算機來算。
2013年諾獎化學獎三位得主們可牛了,他們想到了方法:簡單說,就是讓這幾個學科研究方式也與時俱進,讓物理學、信息學的各種方式融合,也依靠團隊方式合作完成任務——化學反應的關鍵部位,用量子物理計算,周邊反應,用經典物理近似。
1972年,他們花了兩年時間,用計算機模擬出這樣一個分子,這已經是前所未有的突破了。
如今,大小已經完全不是問題。我們甚至可以模擬整個酶的反應。
這套方法適用于化學的每個領域,我們可以優化汽車里的燃燒過程,研究藥物在人體內如何發揮作用,或者開發新的工業催化反應。
嘿,有網友就說嘛,除了碼字的作家,“碼農”(網友對計算機程序員的昵稱)也有機會登上諾獎舞臺的喲!(記者 章咪佳 通訊員 黃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