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摘要
(一):醫療體制改革亟待走出困境 城鄉統籌發展任重道遠
(二):城市競爭力與城市房地產的相互關系
(三):中國35個大中城市多數房地市場健康
(四):城市的未來發展決定城市房地產的潛力
(五):中國城市房地產市場化程度排名
(六):中國城市群競爭力排名
(七):全球100個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力排名 中國位列34
2006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4》今天上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該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倪鵬飛博士牽頭,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首度攜手,南開、清華、北大、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和臺灣政治大學等著名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專家聯合完成。
報告首次將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的9個城市同時加入到研究體系中;報告展開了國內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品牌提煉,將中國200個城市的核心優勢,提煉成品牌;報告首次將反映科技創新的結構指標加入城市競爭力的顯示性指標中。報告將“樓市:城市中國的晴雨表”作為年度主題。報告同時對城市競爭力的背景基礎100個國家或地區競爭力和15個城市群競爭力進行了比較研究。該報告近日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國發行。
報告對中國200個城市綜合競爭力進行了計量和比較,前20強依次是:香港、臺北、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高雄、澳門、新竹、基隆、杭州、寧波、蘇州、臺南、天津、廈門、大連、無錫、沈陽、青島。
報告發現:
競爭格局層次分明。由強到弱依次是港澳臺、東部沿海、中部、東北、西部,呈明顯的雁陣格局。東部沿海五區域強弱依次為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半島、海峽西岸、京津冀;
競爭格局迅速變化。中國內地城市競爭力飛速提升,臺灣地區競爭力增長緩慢。中國內地的中部、東北以及西部的部分城市競爭力提高迅速;但整體上,東西南北差距在擴大。
競爭格局短期波動。受房地產過熱和宏觀調控的影響,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依靠高投資和房價過高的個別城市競爭力有所下降。
競爭格局區域有別。東部過去快速增長的制造業城市,目前資源、要素和技術的面臨困境;東北、中西部龍頭武漢、沈陽、長沙、成都、重慶等城市綜合優勢開始發力,但中小城市與龍頭城市距離拉大。
報告同時對最具綜合競爭力前60名城市的8個分項競爭力進行計量和分析。其中,
(1)人才本體競爭力前20位的城市分別是:香港、臺北、高雄、新竹、上海、臺中、北京、深圳、廣州、基隆、無錫、臺南、寧波、杭州、武漢、蘇州、沈陽、珠海、溫州、中山。
(2)企業本體競爭力前20位的城市分別是:香港、高雄、臺北、臺中、新竹、佛山、深圳、臺南、廣州、基隆、大慶、廈門、蘇州、上海、中山、珠海、寧波、常州、蕪湖、青島。
(3)產業本體競爭力前20位的城市分別是:北京、香港、上海、深圳、廣州、重慶、天津、成都、長沙、臺北、???、武漢、福州、杭州、鄭州、臺州、濟南、南昌、高雄、西安。
(4)公共部門競爭力前20位的城市分別是:臺北、香港、高雄、臺中、上海、臺南、北京、新竹、基隆、廣州、廈門、深圳、珠海、佛山、蘇州、大慶、南昌、武漢、杭州、大連。
(5)生活環境競爭力前20位的城市分別是:臺北、深圳、高雄、香港、北京、新竹、基隆、上海、臺中、廣州、澳門、臺南、珠海、廈門、杭州、昆明、大連、成都、長沙、中山。
(6)商務環境競爭力前20位的城市分別是:香港、廣州、高雄、上海、無錫、臺北、珠海、蘇州、廈門、深圳、臺中、寧波、青島、成都、威海、紹興、臺南、大連、杭州、揚州。
(7)創新環境競爭力前20位的城市分別是:香港、臺北、高雄、深圳、新竹、廈門、上海、北京、珠海、無錫、廣州、武漢、佛山、杭州、臺中、蘇州、成都、臺南、青島、大連。
(8)社會環境競爭力前20位的城市分別是:香港、臺南、基隆、新竹、臺中、高雄、臺北、無錫、揚州、澳門、南通、蕪湖、威海、珠海、紹興、沈陽、大連、徐州、煙臺、南昌。
該年度報告仍然采用模糊曲線的方法,分析競爭力對綜合競爭力的貢獻彈性,影響城市競爭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城市人才和市民素質,其次是城市產業;報告通過60個城市近6000個居民54個問題的問卷調查發現:表現最差的五個方面是:市民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城市特權對機會均等的破壞難度,城市城鄉社會保障的差距,城市城鄉公共服務的差距,城市醫療收費合理性。
報告建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以提升區域競爭力為中心的區域政策,支持東部地區要走向世界,建立強大的國際競爭力;援助中西部地區城市發展和競爭能力建設;加強對中等城市支持,提升中等城市競爭力和帶動力。今后城市主要要完善醫療、教育、住房、交通等事業,改善生活環境,提高市民素質;改善商務環境,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城市能級,服務區域和農村;營造創新環境,建設國家或區域自主創新的基點和龍頭,支撐國家參與國際競爭,同時帶動區域和農村發展;加快公共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宜居的家園。
報告對中國15個城市群競爭力進行了比較,其強弱依次是: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半島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徐州城市群、武漢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哈爾濱城市群、關中城市群、長春城市群、合肥城市群。
報告利用自己的框架和方法,對全球100個國家和地區競爭力進行了比較,發現:進入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依次是: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荷蘭、愛爾蘭、加拿大、意大利、比利時;中國內地排在34位;中國香港排在第11位。報告分析中國勢如破竹的競爭優勢,無法回避的競爭劣勢,四面埋伏的競爭環境,提出了突出重圍的全球共贏戰略。
報告發現:房地產業規模大的城市,其競爭力也較強;競爭力較強的城市的房地產價格會比競爭力弱的城市的房地產價格高,但過高的房地產價格也會影響城市競爭力的增強。
報告提出判斷房地產健康程度的標準并發現:35個大中城市,多數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不健康??傮w房地產市場健康的城市只有7個,不健康的有21個,很不健康的城市有7個。
報告通過對50個樣本城市經濟、社會的綜合評價和計量得出住宅、商業、工業房地產投資潛力。本年度報告對內地35個大中城市進行調查和計量發現其房地產市場化程度,得到基本結論:35個重點城市房地產市場基本實現市場化,但離完全市場化還有很大差距。
報告指出,個別城市的房地產:人力市場,工資拖欠。土地市場,強征強辦。銷售市場,秩序混亂。金融市場,潛藏隱患。中介市場,坑蒙拐騙。租賃市場,發展緩慢。物業市場,糾紛不斷。宏觀市場,泡沫隱現。
報告指出城市房地產在六大體系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正規市場不規范,黑市交易比例高;法制體系不健全,司法執行不牢靠;監管體系不恰當,監管執行不得力;住房保障不完善,公共服務不到位;稅費結構不合理,稅費種類不簡明;調控手段不經濟,調控部門不配合。
報告提出:促進房地產健康發展需要解決的六大體系問題。擴大和規范正規市場,建立完整有機的市場體系。
推進房地產的市場化,建立完善可靠的法制體系。
改革房地產監管機構,建立順暢有力的監管體系。改進政府參與經濟的方式,完善住房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開征物業稅,建立公平合理的稅費體系。
建立房地產政策協調機構,建立統一靈活的調控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