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指數從6124點一路下跌,救市之聲日益鼎沸。(圖片:東方早報)
從新年伊始意氣風發的“大盤點位之爭”,到現在悲情四溢的“救市之辯”,A股的焦點話題折射著中國股市的跌宕之路。股市向來是“角力場”。
過去的一周,數以十萬計的網民在新華網積極回帖,吐露著連跌行情下股民的期待之聲;各家媒體也不惜版面,試圖厘清“救市”之爭,給各方提供一個辯論場?!霸摬辉摼仁小钡脑掝}仍在網絡上“發酵”。
“救市”爭論下的喧囂
“‘救市’爭論之下,我們更應該清醒地看到資本市場制度建設的差距”——新華網友
上周“救市”傳聞鋪天蓋地,股指也隨著傳聞上躥下跳。4月1日,A股以季度跌幅34%,結束了2008年第一個季度的行情,這也創下了16年來季度最大跌幅。“救與不救”的激辯也隨之空前高漲,各方各執一詞,似乎“政策市”一詞也不再是對A股市場的消極評價,轉而變成了一個萬眾股民翹首期待的“靈丹妙藥”。
“現在傳言謠言漫天飛,救市、不救市的看法相對立,作為監管部門站的高看的遠,應該把當前股市的形勢向社會講明白,不能一句靠市場調節就萬事大吉了?!币幻氯A網友在新聞跟帖中寫到。新華網稿件每周評論排行從未像上周如此集中在一個話題之上,排名前50的稿件中,有15條是關于“政府該不該救市”的爭論。 北大教授反對下調印花稅、新華網調查顯示近九成網民認為應救市、 該不該救市再交鋒等稿件網友評論最為密集。
網友在論壇上的“論戰”,已能讀出利益各方的觀點不一。
“不是要防止大起大落嗎?大起時是防了,大落時怎么信號混亂不堪?!”“股市大漲時,管理層跳出來了,又是加稅,又是喊風險……現在呢?!”有網友對管理層遲遲不出手表示出“質疑”。
網友的救市呼聲也并非只有抱怨,理性的評論也言之有理,“此種跌法十分反常,不是要政府拿錢來救市,而是要消除不穩定的因素,如稅費原本就太高,減下來,還一個公平;又如,這種情況下,暫停擴容和再融資,待市場恢復元氣,投資者恢復信心再說。這是完全能做的,也是必須做的。否則,對投資者是不公平的?!?/p>
在有的網友眼中,政府的救市之舉已然潛行,“管理層已經救市了,可是新發基金敢買者不多,效果不明顯,或者是市場還未理解,在期盼—失望—下跌這樣的循環中走到現在的點位,造成輪輪的暴跌。市場期盼‘立竿見影’的措施,管理層也是很難啊?!?/p>
紙質媒體同樣如此,頭條、封面紛紛留給“救市”爭論。中國證券報以整版文章《紛亂傳聞迷人眼 救市難題考驗管理智慧》,揭秘“飛蝗漫野”救市傳言襲擊下的股市,“傳聞不但讓被套的股民空喜一場,而且又套住了一批抄底資金”,然而,“傳聞究竟從何而來?投資者又該如何辨別這些傳聞的真假?政策救市到底有多大意義?”正如文章指出,“如何破解‘救與不救’的困局,在某種程度上也在考驗著管理層的智慧?!?/p>
上海證券報則以連續兩天的頭版文章,闡述了投資人對于股票市場未來發展不確定性的恐懼引發的紊亂局面。它以理性的思考,提醒著中國股民,“如果我們沉迷在對于危機的恐懼中,不能將領先者的悲觀轉化為后起追趕者的樂觀,那么我們很可能失去一個發展中國股票市場的重要機遇?!薄巴旎厥袌鐾顿Y人的信心,相關部門的努力只是一個方面,投資者自身素質的提高也是很重要的因素?!?/p>
經濟觀察報頭條文章《激辯救市,監管新思維漸現》,解析了救市激辯空前高漲之下,監管層依然“巋然不動”的原因。文章指出,“過去這些年,正是因為政府對股市運作的干預,中國股市走進了‘政府宣布救市——指數高漲、泡沫膨脹、風險積聚——泡沫擠壓、指數下跌——機構呼吁救市——政府宣布救市’的怪圈,在這個過程中,機構通過裹挾散戶來要挾政府救市,從而進一步加劇了股市“政策市”的特征”,“監管層可能會進一步推進股市的市場化運作,而不會以救市或打壓股市為目的”。
華夏時報頭版文章《管理層授意中石油守住發行價 六大基金為其托盤》,以阻止中石油“破發”為例,暗示救市悄然行動。東方早報文章《為“救市”而戰》,詳盡地梳理出救市派、中立派、反對派的觀點言論,“救”還是“不救”,怎么“救”,各方高見呈現面前。
“自救”還是“他救”
“2007年是中國人的財富意識覺醒元年,2008年則很可能是中國人的風險意識覺醒元年”——新周刊
新華網不久前推出的調查“政府是否應該救市”,截至目前,有11萬多網民參與此調查,其中,90%的網民認為,此輪股市大跌不正常;87.9%的網民建議管理層立刻采取相關措施救市,并恢復投資者信心;49.4%的網民認為,目前管理層能夠采取的最有效救市手段是降低印花稅或改為單邊征收。在“您如何看待大小非解禁 ”的調查中,有43.9%的網民指出,政府部門應正視任由股市下跌對宏觀經濟可能造成的損害;對股市損害較大,88.6%的網民認為,政府應出臺措施放緩大小非解禁勢頭。
“讓股市從頭再來損失的首先是國家利益,提振股市信心的絕佳時機已經出現,立即出臺相關政策。最好是組合拳,盡快使股市擺脫熊市的陰影?!本W民發出呼喚政府出手的聲音。
在呼喚救市的同時,網民更關注的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爸袊墒幸氖侵贫?,不是官員們出來唱幾句口號,要的是實際有效的法規和措施。如不斷修正和完善上市規則,以及發行、申購、融資、大小非解禁等制度,這才能確保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園。”網民如是評論。
有網民不無擔心地說,“資本市場重建信心,必須使投資者有一個建全的,公開、公平、公正的投資市場。幾個月來股市暴秩的主要原因正是市場缺乏建全的法制,使某些上市公司惡意圈錢有機可承。投資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護,信心盡失。不在制度上改變這種狀況,重建市場信心只是一句空話”
“只有公平的政策環境,股市的漲跌才是正常的‘牛熊轉換’,即便被套虧損也不會怨天尤人。當務之急是控制再融資、遏制‘圈錢沖動’;加快新股發行改革,消除一級市場制造高市盈率‘泡沫’到二級市場進行擠壓的怪象,通過對持股一定期限降低印花稅,引導長期投資;創業板和股指期貨不要操之過急待內外環境好轉再推出為宜。股市的穩定發展,不僅利國(融資和稅收),而且利民(有效增加數億股民和基民及其家庭的‘財產性收入’)”網民的理性點評,折射了中國股民日漸成熟的投資理念。
反對救市的網友留言稱,“中國的通貨膨脹,也有之前股市暴漲的一份責任。中國更應該救救物價上漲,救救全國人民的錢袋子!”“政府現在最關心的是怎么防止通漲,而不是救市!”
面對“救市”爭論,學界、業界也爭辯不休。經濟學家、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表示,在正常情況下,政府原則上不應該救市。但是中國政府在市場發展中一直承擔著重要角色。而在現在股市大落的情況下,政府也不應袖手旁觀,現在適當政策干預是適時和必要的。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也表示,在目前行情下應該下調印花稅來調整市場。
相反,《財經》雜志主編胡舒立則反對“救市”,她撰文表示,“救市論者”用“億萬股民利益”和“影響宏觀經濟運行”要挾救市,熱衷傳言,無非是企圖在行情短期波動中漁一己之私利。原摩根士丹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強調,政府不會避重就輕,放松宏觀調控來拯救市場。
香港證監會執行董事兼副行政總裁張灼華認為,內地股市已反映新興市場特質,股民過份憧憬短期回報,市道好時蜂擁投資證券,至近期因泡沫爆破而損手,則冀當局出面救市,有欠理性。投資沒有安全網,股民應該風險自負,而非倚賴政府措施。
“自救”還是“他救”?也許這位網友的留言能給我們些許欣慰,“A股市場總體是好的……目前,我們要做的關鍵是要恢復對中國股市的信心,應該相信,中國總的經濟面是好的?!?/p>
== 政府歷次救市盤點 ==
■1994年:三大政策“救市”
1994年7月30日,中國證監會宣布三項“救市”措施:年內暫停新股發行與上市;嚴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規模;采取措施擴大入市資金范圍。
背景:這次救市是在低迷行情持續一年半之后,市場信心處于極度渙散的狀態下,管理層在市場的重壓之下突然出臺了三大利好,將市場從危險的邊緣拉了回來。
市場反應:出臺后第一個交易日股指急速飆升33.2%,上證指數短短33個交易日從最低的325點上漲至1052點,漲幅為204.13%,成為我國證券史上股指上漲速度最快的一次;隨后是長達一年多的下跌之旅,最終于1996年1月19日見底512點。
■1999年“5·19”行情
1999年5月19日,中國證監會召集全國券商討論國務院有意發展證券市場的意見,管理層推出了“改革股票發行體制、保險資金入市、逐步解決證券公司合法融資渠道”等政策建議。其后在6月10日,央行宣布第7次降息;6月14日,證監會官員發表講話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復性的;6月15日,《人民日報》再次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堅定信心,規范發展》重復股市是恢復性上漲,要求各方面要堅定信心,發展股市,珍惜股市的大好局面。
背景:1999年5月9日發生了美軍“誤炸”我大使館事件,上證指數跳空下行逼近千點。
市場反應:歷史上有名的“5·19”行情展開,網絡概念被市場暴炒,上證指數在30個交易日內上漲64%。其后兩年時間里,上證指數不斷創出歷史新高,并于2001年6月14日達到最高點2245.44點,隨后便展開了長達四年的熊市之旅。
■2002年 暫停國有股減持
2002年6月23日,國有股減持暫停。
背景:2001年開始,在國有股減持的觸發之下,股市如同掉了線的風箏一樣一頭往下直墜。無論管理層對國有股的減持作出何種解釋,市場仍然是無動于衷。在此種情況下,萬般無奈的政策只能亮出最后底牌。
市場反應:引發“6·24”井噴,不過次日即見頂回落,繼續漫長的熊途。
■2004年 “國九條”出爐
2004年2月2日,《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國九條)出臺。
背景:2003年4月,“非典”流行,行情回落。
市場反應:正處于反彈途中的股指越過2003年高點1650點繼續上行,至2004年4月7日見頂,隨后一路下跌至2005年6月6日,在K線圖上銘刻出耳熟能詳的998點。(李春/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