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法 救災款物使用違法處分規定 過渡安置房資金管理辦法
四川新聞網成都6月16日電 5月12日發生的八級汶川地震是一場巨大災難。此次地震不僅在震中區附近造成災難性的破壞,而且在四川省和鄰近省市造成大范圍破壞,其影響甚至波及到全國絕大部分地區乃至境外,是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大陸發生的破壞性最為嚴重的地震。
這次地震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發生的?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破壞力呢?地震是如何導致房屋倒塌的?為什么在同一個區域內,有的房屋沒有損壞,有的房屋卻完全坍塌呢?權威地震專家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對這些公眾非常希望了解的問題進行了一一解答。
此次地震最高烈度幾乎達到極限
“地震通常分為三大類,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構造地震。火山地震主要發生在火山活動期,陷落地震主要是由地球局部的坍塌引起的。前兩類震級小、破壞小,引起大破壞的地震主要是構造地震。”四川省地震局研究員錢洪教授告訴記者,這次汶川地震正是屬于構造地震。“構造地震是由于地殼的構造運動使巖石發生變形,從而聚集了大量的引力,當聚集的引力超過巖石的破裂強度的時候,巖石就突然破裂,引起震動,并且傳到地面上來,導致地震。”
據介紹,地殼深處巖石發生破裂產生地震的地方就稱為震源,地震發生的源頭以垂直方向投影到地面上來的點則稱為震中。5月12日發生地震的震中差不多就位于汶川縣的映秀鎮。“震級和烈度是描述地震非常重要的兩個物理參數。震級就是反映地震波的能量,也就是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烈度反映地震對地面產生的影響和破壞程度的大小。”錢洪解釋說,“隨著地震離開震中區的距離不同,它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離震中區近,影響就大,離震中區遠,影響就減輕。所以,一個地震有一個震級,但是有不同的烈度。”
結合四川中北部地區地質構造,錢洪對汶川大地震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他認為這是一次逆沖右旋型地震。“本次地震是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顯著特點是震源淺,大概是十公里左右,震級高達八級,烈度最高達到十一度。這就造成有感范圍大,東到上海,南到臺灣。”錢洪用不同大小的石頭掉到靜止水面能產生的波浪來舉例說,“大的石頭自由落體到湖面后,產生波峰波谷之間高差就更大,波浪傳的距離也遠得多。這就是我們說的為什么,地震強度大就傳得遠的原因。 ”
烈度大是造成震害嚴重主因
“這次地震的極震區烈度達到了十一度,我們的烈度表里面總共分了十二度。”防災科技學院院長薄景山教授告訴記者,汶川地震的最大烈度幾乎已經接近極限,他本人也還沒看見過十二度的地震,“在烈度表里只用了山河改觀這句話來描述,烈度大、震動強是造成此次汶川地震震害嚴重的主要原因。”
“這次地震震害比較重的地方基本上是沿著龍門山中央斷裂帶,破裂的長度至少是兩百公里以上。地震波在傳播的過程中會逐漸削減,所以靠近斷裂帶的地方受到的影響越大,破壞越嚴重。”薄景山表示,“破裂長,則釋放出的能量就特別大,按照計算地震能量的公式,此次地震的能量相當于一千顆廣島爆炸的原子彈。”
薄景山指出,嚴重的次生災害也是此次地震震害嚴重的一個原因。川北特殊的地質條件引發了大量的山體滑坡,好多的建筑物包括橋梁就是被滑下來的各類山體埋掉或砸毀了。
工程地質條件是破壞差異主因
“為什么在同一個地區,有些房子倒塌了,有些房子沒有倒塌呢?原因很復雜,和幾個因素有關系,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場地條件,我們說的場地條件指的是地下工程地質條件,比如說基巖的起伏是什么樣的,第四紀土層分布是什么樣的。”薄景山教授告訴記者,“這次我們在野外現場調查的時候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從龍門山山前的成都平原到龍門山山里面的這個部分,基巖的分布比較復雜,上面沉積的松散層也不均勻。”
薄景山教授認為,工程地質條件是造成這種破壞差異的主因,“不同的場地條件造成地震波放大或減弱,因此在低烈度區也有高烈度的現象,造成房屋倒塌或嚴重破壞。而在高烈度區也有低烈度現象,房屋未倒塌或嚴重破壞,這就是同一區域內不同建筑受損情況不同的主要原因。”
“一般來說,基巖在震動的時候,基巖要把能量傳給上面的介質叫土層,地震波在土層的傳播跟在基巖的傳播完全是另外一種方式,土一般對地震波有放大的作用,而且地形越復雜,那地震波傳來后會形成反射和折射,會加劇放大的效果。”薄景山表示,“在世界地震工程史上,像這么大范圍的破壞不是很多,還有很多新的問題值得研究,特別是場地這一塊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