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實當中,農民經常會遭遇到生產出來的劣質不合格農產品在價格低迷的時候不易銷售。今年淮河等局部地區在小麥收獲季節碰上連綿煙雨,造成農民手中的小麥因出現籽粒不飽滿和霉變而銷售不出去。實際上,前些年玉米收獲后也往往因天氣原因而出現品質不高和霉變的情形。除糧食外,其他農產品也有類似情形。今年內蒙古局部地區牧民因手工或者半機械化擠奶導致細菌超標而出現嚴重滯銷。
如何看待農民因生產出來的劣質不合格農產品銷售困難問題?是農民自認倒霉,還是收購企業沒有承擔社會責任?
如果讓農民完全承擔劣質不合格農產品的損失,這似乎不完全合理,也可能會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從市場公平交易原則來看,收購企業有權拒絕收儲劣質不合格農產品,這也是收儲加工企業對消費者負責,合情合理。農民是弱勢群體,劣質霉變小麥和玉米并不是農民希望的,是天氣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農民因不可抗的因素或者其他非主觀原因,生產收獲的劣質不合格農產品銷售不出去,就沒有了收入,就可能失去生計來源,這對于正在不斷涌現的規?;r業新型主體的損失更大。我國很多農民對質量安全等觀念比較淡薄和模糊,生產出來的劣質不合格農產品銷售不出去,可能誤以為是該種農產品不好銷售,下年就放棄該種農產品生產,導致下年度的此類農產品供給減少和市場波動。
有人可能會說,農民生產不合格劣質農產品,可以通過技術等措施來克服。農民收割小麥和玉米后如果遭遇陰雨天氣,及時烘干。牧民養殖的奶牛使用高標準的自動化擠奶設備以減少細菌感染。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如果農民不使用相應技術措施而出現的劣質不合格農產品滯銷,應由農民自己承擔損失。但是,農民由于習慣,以及技術普及進程和經濟性等原因,有時還無法立即全部使用上新技術措施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要讓農民從技術保障方面減少劣質不合格農產品,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在技術措施尚不能保障絕大多數農民不生產劣質不合格農產品的情況下,置農民利益完全不顧,似乎有些不妥。
當然,盲目地讓收購企業把農民所有劣質不合格農產品收購上來,似乎不妥。過去,農民利益置上,再加上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偏緊,農民生產出來的劣質不合格農產品,往往會有收儲加工企業以相對較低的價格收購,目前看來這種做法后遺癥不小。收儲企業收進的劣質不合格農產品,再流通時往往比較困難,更大的不利影響是信譽,沖擊的是消費者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信心。
我們不能再對農民大批量的劣質不合格農產品置之不理了,也不能完全讓單一主體承擔責任和損失,而需要從技術、機制和配套政策等方面作出切實的探索,讓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邁上新臺階。(李國祥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