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訪美,中美兩國農業合作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多年來,中國是美國農業科技轉移和過剩農產品銷售的重要目的地。中國隨著現代農業發展和農產品生產能力的提高,單純地從美國直接引進科技和進口初級農產品越來越不適應的矛盾顯得十分突出。大型農業機械引進到中國市場,盡管技術世界一流,但在中國水土不服,銷路打不開,中國廣大農村不需要。大量的美國過剩農產品在中國尋找市場,嚴重地沖擊中國農業,不受中國歡迎。于是,美國相關利益方誤以為中國農業出現了日益嚴重的保護主義,制約著中美兩國農業合作發展,試圖通過雙邊領導人會晤等場合給中國施壓,而傳統的中美兩國農業貿易格局確實給中國帶來的溢出正效應已經降到微乎其微的邊際,相反地對中國農業生存和發展的負效應與日俱增,致使國內有人懷疑中美兩國農業繼續開展合作的互利潛力。
我們不能否認,近年來中美兩國農產品貿易摩擦不斷,雙邊貿易在中國農產品進出中地位出現了下降。從2012年到2014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由1740億美元增加到1928億美元,增長10.8%,而中美兩國農產品進出口額則由287.3億美元下降到286.7億美元,下降0.2%;其在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中比重由16.5%下降到14.9%,下降1.6個百分點。盡管如此,中美兩國農業合作空間仍然很大,但是必須開拓思路,推進轉型升級,而不是以傳統的貿易方式以施壓的手段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國際農產品市場供求過剩的矛盾突出,價格低迷。如果美國按照習慣的做法希望中國擴大從美國進口相對過剩的大宗農產品以轉嫁美國國內的農業危機,這種做法只會傷害兩國長遠利益,也不會取得預期效果。中國國內的棉花和玉米等大宗農產品庫存水平高,缺乏擴大對美國的進口需求動力。如果中國擴大棉花和玉米等大宗農產品進口只會加劇中國的國內供求矛盾,難以形成互利雙贏格局。美國是一個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典范國家,若要擴大雙邊貿易,必須依據中國國內市場需求來調整美國國內農業結構,以銷定產,而不能單純地依據美國農業資源稟賦決定其國內生產結構,產出中國國內市場過剩的農產品,然后再到中國市場傾銷,這條路子難以走得通。
筆者曾經接待一位美國官員,他提出了一個不理解的問題:中國從美國進口苜蓿草,但不直接進口草食動物產品,如牛羊肉和奶制品,這是為什么?我告訴他,中國現在的農民數量是美國人口的2倍多,需要有就業機會,直接大量進口草食動物產品會讓中國眾多農民失去收入來源。進口苜蓿草,是因為發展畜牧業的草料不足。中國市場供求缺口,才是美國擴大雙邊貿易的真正動力。
中美兩國農業合作潛力巨大,除了雙邊貿易外,還有其他很多機會,如農業科技創新、農業市場管理體制。簡單地把美國的做法移植到中國,顯然不可行。未來雙邊涉農企業開展務實合作十分關鍵,美國應讓中國涉農企業同時到美國去開拓業務,互相學習,探索開拓互惠互利造福兩國百姓的農業合作新空間。(李國祥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