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于10月29日發布。十八屆五中全會為“十三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指明方向、勾畫藍圖,萬眾矚目。此次全會公報中,脫貧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涉及到了人口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這也體現出了共享發展的理念,貧困縣全部摘帽可以看出“十三五”期間脫貧工作力度之大,為什么如此重視?實現起來又有哪些難點?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中國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團,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對此作出解讀。
趙錫軍指出,中國是一個社會,要全面建成小康,那就是說放眼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就不應該有達不到小康的情況出現和存在。當然,從目前的現狀來看,我們還有不少的地區,一些邊疆地區、老區、少數民族地區,一些山區等等,這些地區由于它的自然稟賦差距,由于歷史的原因等等,導致它現在的發展滯后于全國平均發展水平,跟沿海比較發達地區相比落后很多。如果放任這些貧困地區繼續存在下去,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就是一句空話。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公報里提出,要徹底消滅貧困縣、貧困區域,這就是體現了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這一目標的真正的核心。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實際上脫貧的任務還是非常繁重的。不僅僅是這些貧困人口、貧困區域分布得非常零散,不是很容易能夠解決掉的。而且貧困的原因多種多樣,很復雜,不僅僅是簡單給他們提供資金就能解決,還有很多的產業方面的安排,甚至交通運輸、通訊方面的一些安排,還有文化方面的一些作用等等,非常復雜。
我們有些脫貧政策和扶貧政策,可能和一些發展理念之間還有需要進一步磨合的地方,所以這個工作非常繁重,從規模來講也是非常大的,特別是你要解決所有的脫貧問題,那很復雜,不是說一天兩天就能解決的很簡單的事情。所以,新一屆黨中央也提出來了要精準扶貧,就是說要針對不同貧困地區的不同情況,找到原因,一個地區一個對策,來為它制定適合于它的脫貧政策,適合于它脫貧以后進一步發展的對策,才能夠解決掉貧困。這就需要大量的細致工作才能做到這一點。所以,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核心任務,同時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才能夠實現。
楊團認為,脫貧這件事情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實際上經濟脫貧、社會脫貧、文化脫貧、生態脫貧都是有實際內容的。像文化脫貧,也是有意義的。尤其是很多農村地區,原來它有自己的一套地域文化,但是這些問題隨著人都進城了,留下的人越來越少,有一些傳統的習俗、穿戴、食品等等東西都沒了,這些東西最后沒有了,最大的壞處是缺乏凝聚力了,這個地方大家也不愿意再回來了,有的村子就干脆一個人都不回來了,整個村子就等于沒了。人都沒了,這樣的情況會導致大家對于家鄉、對于生態再也沒有那一份情懷、那一份感情。這樣走下去的話,其實對區域化問題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文化、社會方面的影響,表面看起來不像經濟那么快,那么直接,當年就見效,到底這個事有錢賺還是沒錢賺,但文化會長遠深刻地影響這個地方。
生態也是這樣,今天看不出來,我上了點化肥,對土地有多大的損害?但10年下來再去測那個地,基本上長不出好東西來了,長出的東西都有毒。所以,這樣的脫貧是有短期和長期效應之別的。
在中央提出5年脫貧的口號下,一定不能蘿卜快了不洗泥,一定不能只奔著經濟上提升了,所有人收入達到多少以上就算脫貧了,一定要綜合性考慮,要考慮得更加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