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王振紅)2016年1月1日起,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正式實施,這也是新《環保法》通過以后修改的第一部單項法。入冬以來,東北和華北等地區大范圍的霧霾天氣,讓北方居民很“受傷”,新《大氣法》的實施對霧霾的治理有哪些推進作用?對此,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王飛副研究員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王飛指出,入冬以來,我國出現了大面積、長歷時、高強度的霧霾天氣,在東北和華北更為嚴重。據中國氣象局報道,京津冀地區出現四次嚴重霧霾過程,持續時間為3天到7天,其中2015年12月19日至25日的京津冀霧霾過程中,重度霾面積達35.2萬平方公里,北京、河北中南部PM2.5峰值濃度超500微克/立方米,河北南部局地峰值濃度超過1000微克/立方米。嚴重的霧霾天氣不但嚴重影響居民出行,危害更大的是引起呼吸道和心血管類疾病。
盡管霧霾天氣的形成和結束受氣象因素的影響,但核心還是嚴重的大氣污染。形成霧霾的顆粒物部分來自于氣態污染物二次轉化形成的二次氣溶膠,以及自然界火山爆發、森林火災等排放,但主要自燃煤、工業排放、汽車尾氣、建筑揚塵等人類活動直接排放,可以說我國東部目前的嚴重霾污染主要是人類活動形成的。
新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的實施將會對霧霾治理產生積極影響。首先,新法規定“防治大氣污染,應當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目標”,以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為基礎,考慮了大氣環境的實時質量、實時容量和大氣污染物的實時排放流量,明確提出了堅持源頭治理,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能源結構等指導性治理辦法,強調加強對燃煤、工業、機動車船、揚塵、農業等大氣污染的綜合防治,這些舉措一定會減少霧霾形成的顆粒物的排放數量和濃度。
但同期,居民面對多年來霧霾治理但效果很小的疑慮依然存在,尤其是對北京周邊大量污染企業搬遷或者停產,但霧霾依然肆虐的污染現實難以理解。這涉及到污染物排放的濃度和遷移問題,如汽車尾氣和周邊地區的冬季采暖用煤等規模仍然很大。新修訂的《大氣法》一方面將會推動環保部門和政府根據“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確定合理的排放數量,從總量上減少霧霾的物質來源;同時,新法還通過推行“區域大氣污染聯合防治”,預防和減少污染物遷移等對毗鄰地區的影響。
客觀上講,目前對產生霧霾的污染物特征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對霧霾形成和演化過程的認識尚嫌不足。這也是新修訂的《大氣法》強調“國家鼓勵和支持大氣污染防治科學技術研究,開展對大氣污染來源及其變化趨勢的分析”、“組織建設與管理全國大氣環境質量和大氣污染源監測網”、“利用監測、模擬以及衛星、航測、遙感等新技術分析重點區域內大氣污染來源及其變化趨勢”等的出發點,我也期望科學界盡快摸清霧霾形成和演化機理與過程,從而為霧霾治理提供科學指導,盡快還居民一片藍天,給健康多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