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握樸實無華的金銀花,劉嘉坤帶領村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走過蜿蜒曲折的盤山路,劉嘉坤讓所有人看到這里的美麗。一花一山一人,從山頂?shù)氖锏绞锥嫉拇髸茫瑒⒓卫ひ簧荚跒檫@里的一切努力著。不管是他在田間的滿身塵土,又或伏案疾書的雙鬢斑白,他胸前的國徽會一直金光燦燦。中國網(wǎng) 鄭亮攝影 |
中國網(wǎng)/中國發(fā)展門戶網(wǎng)訊(記者劉會)2016年是“十三五”規(guī)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 “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開啟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扶貧開發(fā)工作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推進精準扶貧,打場漂亮的脫貧致富翻身仗,讓貧困人口徹底“脫貧衣”“摘貧帽”“除窮根”呢?來自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地方鎮(zhèn)九間棚村黨委書記劉嘉坤接受了記者的專訪,暢談沂蒙革命老區(qū)九間棚村的脫貧攻堅之旅,為“精準脫貧”提供了一個成長樣本。
記者:您好,80年代九間棚村是臨沂出了名的窮山村。當時到底窮成啥樣?
劉嘉坤:80年代整個國家都很窮,農(nóng)村肯定更窮,像我們這種處在山洼里面的小村子就更不例外。那時,整個村子四周都是禿山荒嶺,山高壑深、坡陡彎急,自然環(huán)境極其惡劣,只有一條羊腸小道能與外界相連,要想出遠門,上下山怎么樣也得走上一天左右。全村44戶,累計177口人,幾乎家家都是貧困戶,人人都是貧困人口,人均收入不過百元,過得差不多還是遠古時代的山野生活。
我們住在山上,靠的基本都是種植果蔬過日子。想買點肉吃,就得拿種植的黃梨擔到山腳下的集市去換。這山路到處都是石縫,下雨也蓄不住水,種的黃梨根本就干澀難入口。果農(nóng)們擔著黃梨,杵著竹竿下山,一不小心黃梨就灑落,滾落石縫中,摔得稀巴爛。別人賣一毛錢一斤或是8分錢一斤,我們就只能賤賣,連3分錢一斤都沒人收。
就這樣一直窮著,到1984年,我當上了村支部書記,村里好幾個大齡單身漢常常和我抱怨說,窮得討不上媳婦,還總是遭人暗地嘲諷。一有遠村來給姑娘找對象的,我們都是舉全村之力把能顯擺家底的東西都掏出來,拉到一家去,充門面。
記者:那是什么原因讓您下定決心改變這種貧困的狀況,讓群眾的日子好起來、富起來的呢?
劉嘉坤:讓我萌發(fā)改變現(xiàn)狀的念頭可能還得追溯到我17歲那年,那時,父親白天忙著開山、挑石、劈路,晚上急著休息,吃飯?zhí)欤胍雇话l(fā)腹部疼痛。我母親摸黑叫上鄰里幾個壯漢,趕忙把父親抬下山,去鄉(xiāng)鎮(zhèn)醫(yī)院接受治療。夜間,山路本來就不好走,加上連夜大雨,山路打滑的厲害,緊趕慢趕,到醫(yī)院已經(jīng)是第二天午后。經(jīng)診治,父親患上急性闌尾炎,但因路上耽誤錯過搶救時間,最終離世,那種痛到今天我都忘不了,窮得竟然連患闌尾炎都能死人。和村里同齡人談心的時候就說,等以后成了家,有了男孩就送出去,女孩就嫁出去,不在這個窮山洼里面待,也真的是待不下去。
真正開始下定決心想起改變還是在我1984年當上了村支部書記后。縣里開會,我們村最窮,只能坐在最后,提問也根本沒人搭理;食堂開飯,我們只能最后吃剩的飯、冷的菜。周圍村子都認為九間棚村人“窮命”,就應該受這份“窮罪”、“窮氣”。那個年代,窮就算了,但“窮氣”真讓人受不了。我就想,村里真的需要有個帶領大家脫貧致富的“明白人”,我這個村書記當仁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