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中國制定計劃,2020年以前,幫助最后550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國際組織也承諾,在2030年以前,全球消除極端貧困,這也是聯合國去年通過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一部分。因此,為了按時實現目標,中國和全球主要面臨什么樣的挑戰?
郝福滿: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但是,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和政策,我認為中國能夠實現這個目標。當然,這只是極端貧困;還會有不少貧困人口略高于貧困標準,但仍然很貧窮。第二,我們認為應當繼續投資于貧困人口,確保他們在教育、醫療、醫保等方面都能跟上,因為健康和醫療費用也是致貧的原因之一。這就要求完善公共項目和財政資金的瞄準機制,就需要進行改革。第三,自古以來人們都希望遷移到生產力更高的地方,人口流動目前還存在制度上的障礙,取消或降低這些障礙也是扶貧攻堅的重要內容。第四,國務院扶貧辦在研究剩余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他們在貧困人口建檔立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扶貧辦和其他政府部門的扶貧工作更加精準。利用這個巨大的貧困人口數據庫可以幫助提高扶貧資金的精準性,使中國的扶貧工作更加行之有效。最后,還是會有需要救助的窮人,比如殘疾人或癱瘓在床的人,他們無法從發展中受益、從教育中受益。對于這類人,中國有低保制度,就是社會安全網。社會安全網將是2020年以后最重要的防止返貧的機制。要確保低保制度功能廣泛、針對性強、具有進入和退出機制,低保制度的創新設計將會非常重要。
記者:世界銀行和中國在減貧方面有著長期和富有成效的合作。在過去的30年里,很多減貧項目都是由世行支持的。現在的項目和九十年代甚至是2000年的項目有什么區別嗎?項目有著什么樣的新變化?
郝福滿: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實際上我們和扶貧辦不僅是做項目,重要的是我們還做貧困分析。我們做了三次大的貧困評估,這些研究為設計下一階段的減貧項目提供理論依據。我們第一代的減貧項目符合25年前的狀況,那時候有很多貧困縣,貧困縣的大多數人口都很貧困。我們的任務是幫助貧困縣發展。由于多數貧困縣都以農業為主,我們就要投資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幫助農民獲得合適的肥料、種子和適當的培訓以確保他們能夠吸收先進技術。現在貧困的面貌改變了。即使在貧困縣也沒有那么多窮人了,而在貧困縣以外也有不少窮人。所以,現在認定一個人是否貧窮,與居住地沒有多大關系,而是取決于個人的屬性:家里是否有勞動力,是否受過良好的教育,家里是否有病人等等。這些個人屬性比以前、比三十年前更多地與貧窮聯系在一起,扶貧項目也隨之改變。第二,我們的世界變了,中國的現代化程度大大提高了,所以我們的項目類型也不同以往了。目前我們同扶貧辦的一個合作項目就是把農業合作社作為一個扶貧的途徑,貧困人口尚未與現代經濟相連通,我們要做的就是將他們納入現代供應鏈,這樣他們的產品就能賣好價錢,而且他們能夠提升所銷售的農產品的質量標準,更好地投放市場,這是采取有針對性的扶貧方式的一個例子。其次,我們一直在關注中國最后的貧困人口,他們生活在偏遠地區,缺乏進行任何經濟生產的基礎,所以幫助他們搬遷是現代減貧努力的另一種重要方式。我剛才提到的這些因素,為了打好最后階段的攻堅戰,我們在和扶貧辦以及其他方面討論是否應該將這些納入我們目前的減貧工作之中。低保制度的現代化、教育系統有針對性的資助,特別是幫助貧困人口接受教育,這些是我們當前合作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