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題:通訊:薩爾瓦多重新“發現”中國)
新華社里約熱內盧11月7日電(記者 肖春飛 趙暉 申宏) 鄭玲琴已經白發蒼蒼,但她還清晰記得自己年輕時走在薩爾瓦多街頭的情景,當地人沒有見過中國人,常常好奇地圍觀,甚至會尾隨一段,伸手摸她的直發。
那是1968年,30歲的鄭玲琴帶著7個大箱子,從香港出發,經太平洋到印度洋,繞過好望角,進入大西洋,抵達巴西圣保羅,足足45天海上顛簸。圣保羅是華人聚居地,鄭玲琴安頓下來后,丈夫婁炳麟也過來團聚。一年后,夫妻倆來到薩爾瓦多,從此定居下來。
薩爾瓦多,巴伊亞州首府,是巴西最古老的城市。二戰期間移居巴西的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巴西:未來之國》中寫道:“在這座城市(薩爾瓦多)中誕生了巴西,也誕生了整個南美洲。”
16世紀,中國和巴西通過葡萄牙建立起了最初的貿易往來,中國的瓷器、絲綢、扇子在薩爾瓦多港登陸,成為殖民時期上層人士彰顯身份的物品,至今在當地博物館中還能看到。但是西方工業革命之后,中國的影響力在薩爾瓦多已漸趨于無,婁炳麟、鄭玲琴抵達薩爾瓦多時,發現自己成了“稀有物種”。
這對夫妻最初的謀生方式,是沿街叫賣從中國帶來的人工刺繡臺布,鄭玲琴的7箱行李中,有4箱臺布。她抹著口紅,拎著小包,一戶一戶地敲門拜訪推銷。銷路很好,用鄭玲琴的話說,“那時賣10塊臺布,就能買一輛小汽車了。”這對夫妻,用一年時間,就告別了提包叫賣,開了自己的小店。
當時巴西的中產階級群體十分可觀,他們是中國刺繡臺布的主要購買者。拉美國家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走上了探索民族自主的現代化道路;五十年代中期,拉美的制造業產值就超過農業產值,到六十年代中期,巴西工業品的自給率已達到85%以上。在婁炳麟、鄭玲琴夫婦來到巴西的六十年代末,這個南半球面積最大的國家,正步入“巴西奇跡”,1968年到1974年這7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11%以上,不僅成為拉美實力最雄厚的國家,而且一躍成為世界第十個工業大國。
婁炳麟和鄭玲琴是上海人,改革開放初期,他們回去探親,大包小包帶著巴西食品衣物和電器,很受歡迎。上海親戚還特地拉他們出去參觀一個新鮮玩意兒——上海第一座過街天橋。“現在上海的天橋,多得數都數不過來了!”鄭玲琴感慨道。她說,前些年回去,發現上海人喝的咖啡比他們在巴西喝的還好,“上海親戚朋友跟我們說,最好的咖啡不是你們巴西的,是哥倫比亞的。”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債務危機爆發,拉美經濟形勢急轉直下,陷入嚴重的困境之中,譬如巴西,一年內貨幣曾經貶值30次。這十年,被稱為拉美“失去的十年”。在積極自救之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又成為拉美“有希望的十年”。而在北半球的中國,正在迅速發力,趕超上來。
今年61歲的鄔克寧,跟婁炳麟、鄭玲琴一樣是上海人,1988年來到薩爾瓦多,并很快喜歡上了這里——不僅是因為藍天白云大海,更是因為無處不在的商機。他大學學的是電子專業,一到薩爾瓦多就開了電器修理店,第一個月就賺了2000美元。他有一手修理絕活,當時的摩托羅拉翻蓋手機,他10年里修了30多萬部,利潤豐厚。
鄔克寧的背后,是一個國力迅猛發展的中國。他愛琢磨,每年回國,都有感悟,總能發現在薩爾瓦多大干一番的新機遇、新商機。現在他開牙科診所,并給薩爾瓦多幾家醫院提供最新技術制作的烤瓷牙,仍然利潤豐厚。
如今的薩爾瓦多,華人數量已增加到400余戶1000多人,相比圣保羅、里約,數量仍然很少,但中國的影響力,卻在這座城市處處可見。
薩爾瓦多古城的主要商業街——九月七日大道上,遍布著中國人開的商店。兩年前從浙江青田來到薩爾瓦多的鄭守靜,已經先后開了兩家店,雇傭了9名當地員工,主要銷售電器、箱包、飾品。她說,店里什么好賣就賣什么,反正在中國都能采購到。不過,有一樣東西她堅決不賣,那就是質量差的商品,“質量差的,即便價格再便宜,我也不進貨。”
在鄭守靜的商店里,常常有當地商人來批發各種手機配件和小型電子產品,“質量好,一直賣得不錯。”鄭守靜的雇工、19歲的薩爾瓦多姑娘埃麗卡所戴的耳環和手表,都是在店里買的。她給出的理由是:價格公道,質量過硬,而且技術也很先進,“無論是幫顧客挑選,還是自己花錢購物,都是一種享受”。
讓薩爾瓦多人稱贊的中國制造,遠不止小商品。薩爾瓦多港矗立著的港口起重設備,大多數來自上海振華重工。來自薩爾瓦多港的數字表明,去年該港進出口中國的集裝箱數量達到6萬TEU。巴西經濟近年來不景氣,但與中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2015年,中國與巴西貨物貿易額為663.27億美元。中國是巴西的最大貿易伙伴、最大出口目的國和最大進口來源國,而巴西是中國在金磚國家中的最大貿易伙伴。
埃麗卡14歲時從電視里知道中國人“聰明,會做生意”,如今她選擇給中國人打工,對中國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很有禮貌,尊重員工,而且從不拖欠員工工資。她希望能夠攢錢去一趟中國。
巴西人普遍熱心腸、包容性強,但懶散、貪玩,很少加班。中國人的勤奮稟賦,注定了他們的成功:每個在巴西的中國人,都有一部艱苦卓絕的奮斗史。他們初來時語言不通,只能在提包叫賣的同時學習葡萄牙語,往往清晨出門,深夜歸家,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即使像婁炳麟、鄭玲琴這樣早年來到巴西的,也一直干到75歲才退休。這對老夫妻開過服裝店、唱片店、夜總會,最后一份職業是開旅館,曾一年被搶劫7次,鄭玲琴因壓力過大失聰,才最終賣掉旅館,安享晚年。鄭玲琴是上海名門之后,曾經連廚房都不進的“千金小姐”,卻在巴西胼手胝足,打拼出一番天地。
這份自信,來自自己的努力,更來自一個日益強大的祖國。婁炳麟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我們這些海外華人,真是把頭抬得高高的!”2010年,巴西巴伊亞州華人聯誼協會在薩爾瓦多舉行隆重的成立儀式。這是當地華僑華人成立的首個僑團,婁炳麟出任首任會長。平日里,鄔克寧、鄭守靜既忙自己的生意,也在薩爾瓦多傳承中華文化,幫助僑胞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促進中巴兩國文化交流和友好關系發展。
500年前,薩爾瓦多是中巴交往的一個起點。如今,歷史翻開新的一頁,中國人重新在這座有標志意義的城市,書寫新的故事,見證中國和巴西步入一個合作交流的黃金時代。
……
薩爾瓦多市中心的碎石街道,還跟鄭玲琴40多年前首次踏上時一模一樣,只是如今街頭小販見到華人面孔的游客時,已經會說一句“你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