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京之逝,除了是一張“國臉”的謝幕,一個好人的離去,更是一次不期而至的民意調查。調查的結果是,人民需要一個更好的央視。
羅京之離去,足夠愴然,引國人同悲。他的播音生涯截止于去歲之8月最后一日。他對央視的貢獻,則延續至今,波及未來。他的貢獻不止于播音,他用無言的離去,把大火之后沉于水面之下正隱忍度日的央視,又撈回到水面之上。
十數億國人,大致可分三類:一部分人是看著羅京變老的,一部分人是看著羅京長大的,一部分人是看著羅京懂事兒的。這張“國臉”,是二十多年來中國社會生活的一張刻度盤,他已經生長在很多人的生活里。他的猝然離去,就像我們每個人被割掉了一小塊肉,雖無大礙,但疼一下,顫幾顫,愣半晌。
用 “國臉”稱羅京,既形象準確,又偏頗失當。他的價值,不僅在于臉,還在于聲,更在于人。他于每晚7點鐘的存在,就是他最重要的價值。從新聞播音的專業技術上說,自他之下諸多男播音員,業務各有所長,但綜合能力均遜一籌。足球行家們說,時下全球的守門員分為兩類,一類是意大利的布馮,另一類是其他所有守門員。這個分類法亦適合央視的播音組:一類是羅京,另一類是其他所有男播音員。
斯人絕然而去,坊間贊譽鵲起,羅京受之無愧。此時若有過譽,亦為人之常情常理。一時間,媒體聚焦,盛譽彌漫,大概說明了兩件事:一是羅京不僅業務純熟,而且為人不錯,雖非完人,但幾無明顯瑕疵,這說明人民群眾很需要看到成名之人里的好人;二是羅京的意義已經泛化為一個新聞傳播的符號,這說明人民群眾仍然需要一個陽光健康的央視,渴望一個穩定持續、業務精湛乃至銳意進取的《新聞聯播》。
不可否認,過去十余年的央視新聞,較之前一個十年,銳氣和活力都下降了不少。也許央視并沒有倒退,而只是在狂奔了一段后做中場休息。但十年的改革開放時光,足以將受眾的需求與品位提升N個檔次。央視那些曾經乍翅高飛的新聞人,人人夾起了一副隱形的翅膀,似飛而頓,似有還無,不進則退,不爭自衰。挑剔的受眾一旦不能被強大而積極的新聞姿態所裹挾前行,他們就有了挑三揀四的閑情,并把八卦一下央視,當成抒發失望的窗口,來表達一種連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的期待。
當某播音員打嗝、某主持人穿大褲衩、某狂人山呼海嘯等等成為公眾視野里被拷貝最多的央視新聞時,央視人自己,恐怕都莫名其妙,不知人民群眾這是怎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