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浩俊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據媒體報道,9月8日傍晚,上海警方發布消息,已抓獲7名涉嫌惡意編造、傳播相關謠言人員。同時,上海市網信辦依法關閉了5個微信公眾號。起因是,8月下旬,有關“9月起上海市將實行購房信貸新政”“信貸政策收緊力度很大”的傳言在網上流傳,導致上海房地產市場嚴重震動。不僅如此,還在上海掀起了一波“離婚潮”。
雖然警方調查的結果是少數房產中介及其代理人為了自身利益,編造了樓市新政謊言,從而造成了居民恐慌,購房“熱情”大增,也使得房地產市場出現了嚴重震蕩。因此,必須對造謠者繩之以法。但是,從事件發生的過程及產生的原因來看,顯然,僅僅對造謠者予以嚴懲還遠遠不夠。
眾所周知,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以及南京、蘇州、合肥等部分二線城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房價上漲現象,導致這些城市的居民十分恐慌,由此帶來剛需階層嚴重的心理焦慮。相反,開發商、房產中介、投資投機者等則乘勢制造市場的緊張氣氛,迫使房價進一步上漲,市場情緒也進一步恐慌。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房價再次過快上漲,地方政府卻并沒有從源頭抓起,對各種不規范行為進行嚴厲查處,而是沿用傳統的“調控”手段,如收緊房貸、土地限價、限購等。從表面看,重視了,實質并不能讓房價“收斂”,反而讓市場的恐慌情緒更濃,居民的焦慮更重。因為,總結以往經驗,調控過后,必然是新一輪漲價的開始。
實際情況是,此輪房價上漲,更多的還是“炒作”和“投機”造成的,是對各種不規范行為過于放任帶來的。譬如房產中介加入到“首付”行列、P2P等互聯網金融機構超出業務范圍給炒房者放款等。盡管此后有關方面也對其做出了限制,但是,對已經出現的問題卻沒有依法處理,也沒有對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查處,等于客觀上默認了違法行為的“合法性”。自然,新的違規現象就無可避免了。相反,如果有關方面對已經出現的違法違規行為,依據法律進行嚴懲,并對當事人追究法律責任,此后的違規問題就可能會少得多。
也正是因為市場秩序已經在各種不規范行為中變得極度混亂,房價快速上漲給廣大居民帶來的焦慮又已經發展到快要崩潰的地步,謠言生存的土壤自然也就相當肥沃,一旦有對市場不利的謠言出現,就會迅速發酵、快速傳播、迅速蔓延,使其成為投向市場的“核武器”,讓居民的焦慮徹底爆發。想一想,如果不是焦慮到極致,誰愿意拿婚姻開玩笑,誰愿意把離婚作為享受購房優惠政策的條件。
正因如此,上海警方對編造謠言者采取懲戒措施,是非常及時,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還遠遠不夠。一方面,對造謠者個人的處罰,并不足以對各種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產生有效的震懾作用。因為,造謠者的行為,決不是個體行為,而有著更深的背景,其所在公司是否也應當承擔責任,值得有關方面關注。而一旦觸及到公司利益,有關方面是否還頂得住,更值得關注與思考;另一方面,僅僅對造謠者予以嚴懲,而對此前嚴重違反國家財經法規的炒作行為,卻不聞不問,不采取嚴厲措施,那么,又怎能對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形成有效約束和震懾呢?再進一步,對地方政府惡意炒高地價的行為,是否也應當予以約束與處理呢?
所以,對擾亂樓市秩序的行為,決不能止于嚴懲造謠者。造謠者一定要嚴懲,而與造謠等一樣能夠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同樣需要嚴懲。只有多管齊下,堵塞各種漏洞,樓市的秩序才能規范,樓市也才能步入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