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市少年宮牽頭對2萬多名3~14歲兒童及其家長進行了調研。報告指出,3~6歲幼兒手機接觸率為91.8%,電腦的接觸率為80.6%,低齡化傾向明顯。家長沒有成為孩子的數字好友,44.7%的家長沒有在QQ好友上,55.8%的家長沒有在微信上。
3~14歲兒童的家長,基本上都是70后、80后。而“孩子不加父母微信”現象的背后,首先是父母的心態問題。70后、80后對于自己子女擁抱數字時代是有所保留的。這種觀念,源于上一代父母對于自己教育的遺存。老一輩父母認為網絡和電腦代表著玩物喪志,是對學習本位的沖擊。這種聲音和鏡照,70后、80后們肯定不會陌生。當自己也面臨著對下一代教育的時候,長輩的經驗難免會被拿來,并以此灌輸給自己的子女。這也造成了一些怪現象:家里面,年輕的父母自己在家里整天玩手機,但一看到孩子玩電腦就指責。有了這種情緒對立,“孩子不加父母微信”就成了自然。
其次,是父母和孩子的信息不對稱。網絡媒介加快了兒童融入社會的進程,但父母卻還在后知后覺,誤以為拿著手機的孩子只是在玩“連連看”“對對碰”,殊不知孩子已經有了微信朋友圈、QQ空間乃至微博粉絲。雖然是過來人,但年輕的父母總會忽略掉孩子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后果則是陪伴孩子在數字時代成長的權利就這樣被旁落掉。
網絡時代有個很明顯的特點,是始終以年輕族群掌握著主動權。當70后、80后把自己父母遠遠甩出一道數字鴻溝的同時,正處在3~14歲年齡段的子女們,也會在成長階段把自己給超越了。這并非是“龜兔賽跑”的隱喻,而是現實層面的寫實。我們還在以“三觀趨同、性格空間”來甄別父母時,子女卻以大同小異的標準來對待我們。這種數字鴻溝的存在,現在看是被延續和繼承下去了。
當我們還在考慮“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的時候,子女卻連自己的微信好友都沒加。父母沒能成為孩子們的數字榜樣和網絡伴侶,這里或許有情感、技術和認知等諸多方面的原因,但要看到,兒童階段正是對網絡安全和媒介素養教育極度匱乏的時期。兒童辨識力不高、自制力欠缺,在網絡世界容易走失。這個時候,山不過來我過去,主動跨越和孩子之間的數字鴻溝,應當是年輕父母的必做功課了。
(作者:謝偉鋒,中國網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