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曉亮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都說人是萬物之靈,可若不知自抑和適時遏制,真以為手握生殺之權,對自然強取豪奪,轉臉就可能淪為萬惡之首。只有與自然和諧共生,人才堪稱萬物的尺度。
災難片,看過不少。當物種滅絕等極端生態災難發生時,到底多少是自然演進的選擇,多少又是人為破壞的結果,恐怕哪怕是虛構影片,也都給出一個共識性的定論。不要小看一時貪婪,貪欲破壞性,或勝過一切天災。
花鳥蟲魚,構成的自然生態圈,向來多災多難。僅這個假期,就一堆相關新聞。還是先挑個利好的:幾天前,民間科考隊在長江蕪湖段,發現高度疑似白鰭豚的生物,引來驚呼一片(10月8日《安徽商報》)。白鰭豚是長江特有的淡水豚,是兩千五百萬年前的“活化石”,素被譽為“長江女神”,且已于九年前被宣布“功能性滅絕”。
這表明,其野生族群已瀕臨或實質滅亡。野生為何重要?看看自然電影陸川前段的《我們誕生在中國》里那只達娃雪豹賺足的眼淚,以及國慶檔《地球四季》的口碑就知道。可惜,現實是哪怕自然紀錄片口碑再好,票房都是尷尬的。這種功利與現實,其實是自然生態保護上的一脈相承。
發現“疑似”白鰭豚帶來的振奮之情,立馬就被江蘇啟東一只被確證死于垃圾之害的小江豚揪心之痛所取代。更刺目的是,發現這只渾身被塑料袋纏繞的江豚尸體的是一群稚嫩蒙童(10月9日澎湃新聞)。他們本是海灘度假的,結果發現垃圾遍地,沙灘度假旅變成環保志愿行,手提垃圾袋的小孩子還為死亡的瀕危“國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江豚祈——“天堂沒有垃圾,請保護環境”。
綠色低碳,深入日常細節,從個人做起的環保理念和行動,也是自己對保護野生自然生態的最大貢獻。少點白色垃圾,特別是出游出行,至少不亂扔垃圾——不光啟動海灘,大假其間廈門也曾曝島嶼垃圾遍——可能就多幾條活蹦亂跳的海豚,江豚。
而公共決策上多些評估應對和有效率的監管執行,也能減輕對本土生態圈的危害。前段兒鬧得沸沸揚揚的“外來或雜交鱘魚隨水庫泄洪逃逸入江,可能對長江水生物生態造成災難影響,野生純種中華鱘或遭滅頂之災”又出后續,果然“萬噸鱘魚逃逸長江調查:還沒通知完畢就開始泄洪”(10月9日澎湃新聞)。又是決策之誤,人為之失。白鰭豚后中華鱘,盡毀我手,怎對得起只能在歷史中讀到這些水中精靈的后人?
水“禍”不斷,天“災”也難免。兩“豚”之后,再看二“鳥”:“天津警方回應捕殺野生候鳥案:抓獲1名嫌犯”(10月9日《央視》);“河南新鄉檢察院駁回‘大學生掏鳥案’家屬申訴”(10月9日《北京青年報》)。
河南大學生掏鳥案,在公共輿論發酵這么久,已經成為動物保護領域標志性案件。普法功能是其最大的標桿意義。上訴路漫漫,祝其好運,但更要祝所有翱翔藍天的鳥類,能有躲過罪惡盜獵盜捕之手的好運。
但大假期間被發現的天津、唐山布下的兩萬米獵捕鳥網上那近萬只被捕小鳥無此好運。掛網死鳥五千余只,還活著的不到三千。死鳥遍地,被捕的自然不乏重點保護動物。數萬米網上萬只鳥,真正哀“鴻”遍野,腐尸遍地,關鍵如此規模肆無忌憚的非法捕鳥,竟還全靠志愿者發現,然后請求公安執法,甚至一度遭“不立案”的敷衍,再對比河南掏鳥案“十只十年”力度,你都不知如何置評。
海邊志愿環保、灘涂志愿救鳥……人為造成的災難,最后生態安全卻全都維系于“志愿”。天上飛,水里游,若都難逃惡之手,且違法犯罪成本極低,那作惡者哪天遭惡果反噬,或也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