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30日電 上世紀最后二十年,中國在事實上推行較為嚴格的“一胎制”生育政策,但是,在山西一個名叫翼城的地方,卻執行了二十多年的“二胎制”試點。為什么這里的人可以生兩胎,人口增長又是否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呢?日前,鳳凰衛視《社會能見度》欄目采訪了翼城南梁鎮西賀水村計劃生育信息員車月蓮、翼城縣原計生委主任馮才山、曾任山西生計劃生育委員會顧問的梁中堂以及當地的村民等。節目講述了“二胎制”在翼城試點的歷史及成效。以下為節目文字實錄:
記 者:曾子墨
受訪者:車月蓮 馮才山 梁中堂
解說:上世紀最后二十年,中國在事實上推行較為嚴格的“一胎制”生育政策,“人口多,底子薄”是人所共知的基本國情,“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口號也在經歷了陣痛后為人們所接受。但是,在山西一個名叫翼城的地方,卻執行了二十多年的“二胎制”試點。為什么這里的人可以生兩胎,人口增長又是否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呢?我們來到了這座寧靜的小城。
解說:翼城位于山西省西南,據說縣城分布在翔山兩側,像張開的雙翼,因此得名。這里交通便利,是一個經濟水平中上的農業縣,鄉村道路的墻上隨處可見計劃生育的宣傳標語。
車月蓮:這是專柜,計劃生育專柜,這是婦女普查,流動人口,這里面是出生證明,還有鄉政府、縣上上環,上環、看病,做B超,這里頭是免費服務介紹信,可以不掏錢。
解說:車月蓮是南梁鎮西賀水村計劃生育信息員,從赤腳醫生開始她就在這個村子里替婦女接生,至今是計劃生育工作的骨干,村里的醫務室、計劃生育辦公室都設在她家院子里。1982年,這個村子和中國所有農村一樣,厲行“一胎制”,這時,車月蓮的工作讓她的母親極端反感,老人們也很不理解。
車月蓮:第一次,我記得是第一個給那家上環的時候,我帶著人家,偷偷的兩個人早上就走了,人家婆婆后來知道以后,人家在那個村口等著我回來,我騎著車子可高興了,兩個人又說又笑,還唱,到村口吧,一看是人家婆婆,我兩個人都嚇愣了,我一下車子,人家婆婆就指著我罵,說你家里當絕戶頭,也叫我家當絕戶頭,我那時候兩個女兒,人說你們家沒兒子,也叫我媳婦沒有兒子,她媳婦也生兩個女兒,人家就罵,我和我媽吵了一架。
解說:車月蓮的母親沒有兒子,給車月蓮找了“上門女婿”,也盼望家里能有個孫子傳后。但是車月蓮從1964年開始一連生了四個女兒,到1978年才在母親的要求下生了第五個孩子,是個兒子。和村里的大多數老人一樣,在1980年代,傳宗接代依然是老人普遍的想法。
車月蓮:卡得特別嚴的時候,我們村有一年生了七個小孩,老百姓又說什么呢,說你是罪人,你將來就是罪人,說我是罪人,把計劃生育抓的太緊了,政策宣傳得太死了,那一年就是死亡的多,出生的少,出現了負數,等上一年級的時候,那一年生了七個,全是男的,沒有一女的。
解說:1982年2月9日,國家11號文件提出:“農村普遍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某些群眾確有困難要求生二胎的,經過審批可以有計劃地安排。不論哪一種情況都不能生三胎?!边@一計生政策延續至今。但是,這份文件中“某些群眾確有困難要求生二胎的”,是特指農民第一胎生了女兒的。不過在實際執行中,仍然是全國實行“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
車月蓮:就是說“催糧催產,刮宮流產”,這就是任務,每年就是前面一次、后面一次,我們家每年得開兩次灶,過去那個工作難做呀,難做的時候就是大隊的人,鄉政府的人,派出所的,一來就是一二十號,到你這個家,你不愿意結扎,他們就動員你,來了這些人都要吃飯,一搞就是好幾天,我們家比人家娶媳婦還麻煩。
身為婦聯主任的張愛萍果斷決定去醫院引產
解說:翼城縣是革命老區,在那個年代,很多人都有著革命情懷,響應黨和國家的政策是很光榮的事情,但是“一胎化”的政策出臺對于中衛鄉人望村的馮翠玲卻是一個打擊。那是1979年……
馮翠玲:提倡晚婚我就是25才結婚的,我25歲結婚的,等預算是正月里結婚,農歷就是十一月,陽歷就是十月三十一生的我的大女兒,后來慢慢地人家有這個政策,人家就說不讓,村里1980年已經說是不想讓生第二胎,可是當時我們就說,我們年齡大了,結婚就遲,總心里想,都這么年輕,農村就說要一個也是要,要兩個也是要,就是說一下生兩個,不是就辦了,可是人家也不讓生咱也不敢。
解說:不能再生了,已經有的是個女兒,婆婆有些不高興,也許不晚婚,第二胎也就生下來了,不過馮翠玲還是有些勉強地接受了只生一個孩子。
馮翠玲:咱也不是什么超人,咱總知道啥晚婚,你看你晚婚,你女兒再晚婚,她的下一代再晚婚,人不說一百年少生一代人,這咱就懂,雖然說咱給國家出不上什么力,但是但也知道少生一代人對國家對自己都有好處,這一點我家都做到了,我這一代做到了,這一代又做到了。
解說:1982年春天,中衛鄉南廟村,22歲半的婦聯主任張愛萍結婚幾個月就有了孩子,那時,翼城縣“一胎制”政策剛剛起步,更多提倡的還是“晚婚晚育”,身為婦聯主任,離“晚育”要求只有半年之差的張愛萍果斷決定去醫院引產。
張愛萍:縣婦聯開的車來接到縣醫院處理了,回來當天晚上在我娘家停著呢,當時娘家我媽可支持我工作呢,當時我婆婆,我提前跟她說了,我婆婆也同意,就是處理了回來,我婆婆就,還不是村里老百姓有風言風語的,我婆婆接受不了,回來不跟我說話,跟我吵架,后來從我娘家住了兩天回來,吵架不吵架,她不理我,我也不理你,當時跟我丈夫說了以后,他也同意,才把這個孩子處理了的。
解說:在這間土屋里,張愛萍的母親一連生下了四個女兒,心有不甘的她在37歲終于生下了小兒子,可是老天并不眷顧,小兒子7歲生病落下殘疾。老人家把傳遞香火的愿望放在了長女張愛萍身上,張愛萍的丈夫也是“上門女婿”,孩子是要隨母親姓張的。半年以后,年滿23歲的張愛萍又懷孕了,生下的是個女兒,她的母親卻充滿遺憾,因為此時,“一胎制”已經成為翼城嚴厲推行的政策。滿是革命情懷又身為村婦聯主任的張愛萍當然不會違背政策。
張愛萍:獨生子女,可是人家生了一胎都上了環的,當年就把環上上了,咱給人家說,生下一胎,月經第一次來得時候,干凈了以后,三至五天就開始上環了,就給人家上門說,上門一說就都說上了,不上環也罰款,一胎不上環是罰300當時是,第二胎不結扎當時是罰500。
馮才山(翼城縣原計生委主任):我帶著當時計劃生育搜索服務隊從鎮政府,人民公社往東開始,逐村,一個村一個村挨著個兒做絕育手術,就提出來,要求生完一孩的必須上環,生了兩孩以上的必須采取絕育措施,這就是一刀切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