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3日在北京召開的“前瞻十二五高峰論壇”上,姚景源、汪同三等權威經濟學家把脈今年經濟形勢和“十二五”熱點問題。他們指出,輸入型通脹等四大因素將影響2011年CPI,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將結束人口紅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發展主線。今年應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重視保障房建設等民生問題,對地方政府職能進行改革。
通脹壓力或長期存在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表示,2011年物價上漲壓力比較大,要把控制物價保持在基本穩定狀態是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另外要關注經濟增長速度,今年最重要還是要處理好三個關系,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管理好通脹預期。現在對于中國經濟來說,主要問題不是在增長速度,還是質量效益問題。如果經濟增長速度過快甚至偏熱就會貽誤經濟調整時機,同時也影響物價總水平控制。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表示,有四個因素影響2011年CPI波動:一是2010年較高的CPI對2011年有翹尾因素影響;二是輸入型的通貨膨脹壓力,包括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以及美國第二次量化寬松政策,也會對輸入型通脹產生影響;三是國內成本推動的因素;四是應對金融危機沖擊的過程中,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得過多貨幣投入到經濟運行中。綜合四個原因來看,通貨膨脹壓力的存在很難在短期內解決,而是一個長期現象。
行將告別人口紅利
在談及人口和經濟發展時,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表示,十二五時期我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未富先老。在較低發展階段出現老齡化帶來的一個挑戰是,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將不再有充足的勞動力供給,據推算2015年中國人口紅利將會結束。
蔡昉表示,在這種情況下,過去用充足的廉價勞動力所維持的比較優勢就會逐漸消失。但由于中國仍處于中等偏上收入水平的初級階段,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不會馬上彌補勞動力比較優勢的消失,這將成為“十二五”和人口關系中最大的挑戰。因此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成為非常迫切的現實要求。
對于三農問題,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曉山指出,十二五期間應把農村產權分配好,真正實現城鄉統一土地市場,使農民能夠從土地增值當中分享到一部分收益,保障農民權利。
規范政府收支行為
在談到保障房建設問題時,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淮指出,十二五期間首先要迫切解決住房保障體系的建設問題。對于興建保障房的建設資金能否到位,他表示,保障房建設的成本包括土地和建設中的資金占用,土地是地方政府可以支配的,而建設過程資金占用,政府只要貼息,銀行就可以放貸。而保障房持有過程中政府貼租即可解決其持有成本過高問題。
在談到地方土地財政問題時,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所長高培勇表示,土地出讓金的收入所彌補的政府支出,并不在嚴格意義上的財政支出范圍之內,而是地方政府的“自選動作”。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嚴重依賴現象,根本問題還在于應規范政府收支行為、規范政府職能,應對地方政府職能進行改革。(□本報記者 盧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