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gqee6"><input id="gqee6"></input></button>
  • <rt id="gqee6"><tr id="gqee6"></tr></rt>
    • "5.12"地震三周年災后重建紀實:豪邁走上振興路

      2011年05月16日16:09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棗樹村 地理標志產品 龍門山鎮 三郎鎮 陳鼎 重建項目 災后恢復 測土配方 橋聯 岷江河谷

      陽光普照的五月,四川地震災區,萬里山河一片新。

      北川,一座新羌城拔地而起。傲然挺立的碉樓,淡雅素潔的新居,白石兀立的屋頂,高高飄揚的彩旗,絡繹不絕的游人……那是美麗的訴說、活力的展現、希望的昭示。走過3年,北川,倒下的老城永遠定格,“悲哀”的詞匯寫進歷史,新家園、新生活、新產業如愿而至。

      青川,曾經天崩地裂的大山溝,如今滿目青翠綠透心。茶葉、核桃、油橄欖、山珍食用菌…… “山地資源”正讓老百姓的腰包快速鼓起來。

      水磨,汶川一個不起眼的鄉鎮,如今“人居共山水一色,經濟與文化齊飛”,近日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災后重建規劃設計最佳范例”稱號,并成為全國4A級景區。

      溫暖的新生,一處處匯聚起來,便是波瀾壯闊、足以載入中華民族復興史冊的偉大工程。

      物質重建、經濟重振、文化重興、社會重構,在祖國的懷抱里,四川交出了讓人民滿意、讓世界驚嘆的“汶川答卷”,書寫了豪邁走上振興路的壯麗篇章。

      “不怕流血和流汗,重建干得沒遺憾”

      ——黨和人民意愿高度一致,確保重建又好又快

      一幅幅催人奮進的重建畫卷,一幕幕激動人心的生活場景……黨的意愿和人民群眾的意愿高度統一,災區在祖國的懷抱中重生。重建奇跡,折射出黨的領導力、社會的動員力、群眾的創造力。

      “把群眾安頓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災區建設好”,執政為民的基本理念、民生為先的積極實踐,成為恢復重建中最有效的社會動員。

      在搶險救援的危急關頭,在災后重建的關鍵時刻,胡錦濤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心系災區、親臨一線,深入考察,鼓舞民心。

      全國部級領導600多人次、廳級領導9000多人次,腳步叩響災區。

      災區群眾說:“他們來到我們身邊,為我們分憂解難,給我們生活的新希望。”

      “一省幫一重災區,舉全國之力,加快恢復重建”。18個承擔四川援建任務的省市迅速行動,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親自帶隊,多次前往災區調研,制定、實施對口支援工作方案。

      來自對口援建省市的20余萬名建設者們,用真情和行動與災區人民并肩作戰。經歷了唐山大地震的河北人,在對口援建中與四川人共擔風雨,把最好的技術、最好的人才送到平武縣;都江堰人看到的,是“沒有你我,只有我們”的上海援建精神;“江蘇和綿竹一家人、一條心、一個目標”,是江蘇援建者的行動指南……

      擴大內需的4萬億投資1/4用于恢復重建,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支援災區“決心不變、力度不變、目標不變”。震后,中央政府投入的重建資金約為2200億元,對口省市投入760多億元。

      一個個創新理念指導下的科學舉措,生動展示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集中體現了人民群眾在重建中新生的強烈愿望,喚起了災區人民堅強奮進的內生力、創造力。

      大地震讓彭州市龍門山鎮寶山村遭受滅頂之災,雙目失明的村黨委書記賈正方帶領村民站在垮塌的大山前發誓:“3年再造新寶山!”

      寶山村隨即打響自救自強的攻堅戰:實地踏勘、調查村民建房意愿、確定統規自建點、規劃新產業……在重建領導小組成員的親力親為下,全村建成13個各具特色的聚居點,集“多樣性、相融性、共享性、發展性”于一體。

      寶山村重新站立,起跳摸高。地震中,寶山村經濟損失高達27.8億元,但是,2010年,寶山卻實現了工農業總產值15.15億元,人均收入20058元。

      2009年9月28日,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專程看望賈正方,考察寶山的災后重建工作,稱贊“寶山村人堅強不屈的精神了不起”。

      2008年夏,青川縣黃坪鄉棗樹村村民含淚寫下:“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2010年8月,安縣樂興鎮青龍村村民滿懷豪情寫下“不怕流血和流汗,重建干得沒遺憾”。這兩條同是寫在農房上的標語,既體現了災區群眾從悲壯到豪邁的心路歷程,更是黨的意愿和災區群眾意愿高度統一的真實寫照。

      重走災區,無論在汶川、北川、青川,也無論在高山還是平原,處處都能看到敢闖敢干、你追我趕的重建場景,建設者的激情,像烈焰一樣燃燒,為的是讓重建步伐快些、再快些,早日讓群眾過上幸福新生活。

      ——走進安縣黃土鎮方碑村,“土專家”劉高明正手把手教村民種植大棚蔬菜。村支書李付軍說:“震后群眾最缺錢,村里想搞個蔬菜專業合作社把每家每戶串起來,我想找幾個外出打工的能人回來挑頭,幾個電話打出去,3天人員到齊,一月大棚成排。災后的村民,真是一呼百應,干事心氣特別足。”

      ——走進汶川縣陽光小區,優美的環境透著安寧與和諧。“這可是老百姓從心窩子里摳出來的地!”汶川縣縣長張通榮說。震后汶川平地稀缺,政府規劃的安置小區用地上有382座墳塋,開始當地干部和援建方都捏著一把汗:動祖墳老百姓還不跟你拼命?然而,與政府同心,為重建讓路,早已成為群眾的共識,不到50天,空地就騰出來了。

      “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3年重建,史詩般的篇章,世界性的壯舉。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力量、中國速度、中國奇跡承載的是黨和群眾的共同心愿。

      災區的物質重建取得巨大的成就,昔日滿目瘡痍的岷江河谷,一座座新城如雨后春筍般崛起。

      在虎兔年交接之際,汶川縣映秀鎮政府舉行了千人壩壩宴,180張桌子上擺滿了板鴨、回鍋肉、石磨豆花……村民們享受著幸福,歡慶喬遷之喜,開始新的生活。映秀鎮中灘堡村村民楊和軍說:“搬進新家,家里彩電、冰箱、空調啥都有!”

      北川新城建設,花了不到3年時間,3萬大軍晝夜輪班激戰,180多萬平方米、700多幢各類建筑矗立,5平方公里的建設用地市政設施齊全,超過2平方公里的城區公園綠地、7萬多棵樹木展現生機……

      新北川家園已成。3年前的一大片河灘地,如今變成了“城建工程標準、抗震精神標準和文化遺產標志”。

      震前工業規模弱小的安縣,如今已累計投入資金60億元,建起面積達60余平方公里的省級工業園。

      去年,四川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5.1%,創改革開放以來四川經濟增速的歷史新高,全省經濟保持了又好又快發展。

      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深有感觸地說,3年重建,四川廣大災區,群眾信黨愛黨跟黨走的信念更堅定,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系更緊密,黨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更好、威信更高了。

      “重上富裕路,一個不能少”

      ——產業集聚發展,整體提高災區群眾的致富水平

      “產業是一個區域發展的支撐,產業的集聚發展,是整體提供群眾致富水平的關鍵。”綿陽市委書記吳靖平說。

      “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致富門路”,“重上富裕路,一個不能少”……這些在大山深處都能見到的標語口號背后,是災區各地各級黨委、政府的新思路、真感情。

      四川在災區重建中,新批準和建設了一批省級產業園區,與18個對口支援省市合作,規劃建設了24個特色產業園區。災區建成了一批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旅游業也在快速恢復振興,地震遺址旅游、鄉村旅游在災區蓬勃興起。

      經濟重振,產業重興,各地高招迭出。

      政府抓龍頭,群眾手拉手——

      “我們按有機蔬菜標準生產的‘折耳根’,這幾天通過空運賣到上海,一斤要賣30元”,4月26日,位于都江堰市崇義鎮海云村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負責人介紹。放眼都江堰市,由上海和當地在12個鄉鎮共同打造的“十萬畝現代生態農業集聚區”示范點,串成一條綠色項鏈,村村戶戶受益。

      “五一”小長假,彭州小魚洞鎮太子村村民楊再祥家里迎來許多客人。有人想租下他的二樓,租金每年10萬元,楊再祥婉言謝絕了。“太子村的木結構住房,將會打造成風格統一的‘太子村寨’,單打獨斗,畢竟不能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太子村寨”,共同做大旅游產業,成為太子村的產業發展思路。

      青川縣栽培椴木黑木耳歷史悠久,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青川將黑木耳的生產作為全縣的產業龍頭來抓,以此帶動受災群眾走上致富路。縣長陳正永說,全縣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運行機制,與1.2萬農民簽訂2.23萬畝木耳、天麻種植合同,涉及橋樓鄉、三鍋鄉、茶壩鄉等6個鄉鎮,“去年農民增收,僅木耳產業一項,就由震前的90元上升到280元”。

      青川黃坪鄉棗樹村,在重建中聲名鵲起,如今,村美,業興,家家戶戶日子紅火。當地政府鼓勵村民多種棗樹、核桃、銀杏等特色樹,又因地制宜發展跑山雞。目前,206戶村民人均1.4畝的茶園正進入盛產期,戶均1.5畝的果園和年出欄5萬只的土雞養殖小區也已建成。

      江油市,萬畝農業公園亮了山坡,樂了鄉親。在新安鎮黑灘村,農民集中居住區的山梁上,果樹漫山遍野。“如今,我們已經建成1600畝梨、500畝葡萄、1800畝獼猴桃的生態主題公園。”新安鎮黨委書記楊旭光說。

      4月的綿竹,草長鶯飛。金花鎮玄郎村10多家農家樂的老板都忙得不亦樂乎。地震后,結合沿山開發戰略,這個異地安置的村莊里已形成一批農家樂,成為綿竹沿山農村旅游的新亮點。

      既能集中引導,又能自主發展——

      平武縣平通鎮在重建中引進的香葉尖茶葉公司,集中租用拱橋、大壩、團碑、明陽4個村的農民3000多畝茶葉地,免費為農民培訓新技術,讓農民進園區打工掙錢。3年后,按照協議,這些土地將全部退還農民自己耕種,公司按市場價格收購茶葉。平通鎮鎮長劉玉成說:“到那時,農民有技術,家里有土地,施展的空間大,掙錢的主動性強。這個做法叫‘土地代管’,更適合我們山區。”

      綠色農業為災區邊遠村寨農民致富鋪路,理縣處處是增收的“好風景”:

      古爾溝村有59家農戶,靠著集體牧場和電站股份過上了富裕的生活。現在,全村老少夏天接待觀光旅客,秋天收獲蔬菜瓜果。村委會主任康元斌介紹,59戶居民現在光是汽車就有60多輛。

      海拔近3000米的甲司口,是樸頭村的一個村民小組。村民結合災后重建,建起“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通過節水灌溉、營養盤育、測土配方,種植大白菜走上了綠色精品農業之路。

      3年來,成都做大做強旅游休閑、現代農業、生態環保、特色制造業等,積極推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截至3月底,397個工業重建項目竣工投產,14個旅游重建項目完工,79個農業重建項目運行。隨著產業恢復發展,災區就業水平明顯提高,群眾只要有意愿就能找到就業門路。

      四川災區產業發展迅速恢復,新建了一大批支撐災區發展的重大產業發展項目。截至目前,四川地震災區已累計開工工業企業、旅游、文化設施、金融服務業等產業恢復重建項目4940個,占產業恢復重建任務的99.02%。

      “重建無死角,民生不落項”

      ——全新的服務體系,提升災區群眾的“幸福指數”

      4月27日,北川中學舉行春季運動會。16片塑膠籃球場上,30多個班級捉對廝殺,加油助威聲此起彼伏。

      藍天白云下,重建后的北川中學灰磚白墻,樸實無華,沉穩內秀。深埋在這座校園地下的,是鋼筋混凝土構筑、地基深度超過地上建筑的堅實防線。告別傷痛之后,新北川中學已與快樂、健康、幸福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重建無死角,民生不落項”,3年來,讓百姓安心、放心、舒心的重建理念貫穿始終;今天的地震災區,民生、公共服務設施全面跨越提升,建設標準更高,功能配套更全,服務能力更強。

      “不用買病歷嗎?在哪里劃價呢?”第一次走進由上海援建的都江堰市醫療中心,市民劉達成有點“找不著北”。“您的病歷已經在就診卡里了,拿卡直接到藥房取藥吧。”導醫笑容可掬地說。

      不僅有5000多萬元的先進醫療設備,上海交大瑞金醫院還在都江堰市醫療中心設置了固定式雙向衛星網絡,用于提供遠程醫療會診、教學合作交流等服務。“聽說有些設備比瑞金醫院目前用的還要先進!”寫在劉達成臉上的,滿是欣喜。

      讓災區百姓欣喜的,遠不止這些。

      災后重建決勝的2010年,進展最快的是民生項目——350多萬戶震損住房修復加固和150多萬戶農房重建全部完成,25萬戶城鎮居民住房基本完成;

      提升最大的是公共服務設施——一批社會福利院、社區服務中心、公共文化場館相繼落成,災區綜合保障能力有了飛躍。

      沿著新修的水泥路走進崇州市三郎鎮歡喜村,遠遠聽見喇叭里正在廣播村務。漂亮的新居圍合著一個寬大的廣場,幾個孩子正在健身器材上玩耍,一片笑語歡聲。

      按照每人35平方米的標準,原來住在山上的高長松一家5口,在山下分到了房子。“住進新房子,趕集不用再走羊腸小道了。”高長松一臉滿足。新村子不僅交通方便了,衛生站、文化廣場、垃圾收集站,以及集勞保、村務、計生于一體的村民服務中心也一應俱全。

      4月29日,位于新縣城的北川圖書館里,館長李春正帶領工作人員忙著給新書配書標、書簽。“目前,我們已經完成4萬冊圖書的編目工作。照這樣的速度干下去,到5月12日,我們基本可以向公眾開放期刊閱覽室和少兒閱覽室。”

      硬化道路進村入戶,光纖、太陽能遍布農家……硬件提升的同時,災區公共服務的“軟件配套”及時跟進。從社會管理方式的不斷創新,到科學防災減災體系的日趨完善,一整套服務體系在災區形成,大大提升了災區群眾的“幸福指數”。

      “住上新房子,過上新生活,還需公民素質的全面提升。”從2009年8月開始,德陽市羅江縣結合災后重建啟動“幸福家園”建設,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開展多種公民素質培訓,“創新管理”成為自上而下的共識和自覺行動。

      羅江縣充分培育和發揮基層自治組織的作用,通過民主管理推動環境建設。在農村,每鎮有1到2名“幸福調解員”,每村都設有村民議事委員會;在城區,通過業主委員會,發動業主進行環境治理和維護,在全縣58個老居民小區全面探索新型小區管理方式。過去管理混亂、衛生“臟亂差”的“德信佳苑”在短短3個多月的時間里就變成了一個花園式小區。

      震后的四川,山河破碎,生態脆弱,地質災害頻發。“一下雨,干部就上崗;一下雨,干部就不睡覺”,成為震后各級基層干部的常態。把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對老百姓的安危想得細、想得遠,“人人都是監測者”的密集防災減災體系已經織就。

      地震后,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防災減災培訓的觸角不斷向下延伸,經鄉、鎮直抵村一級,并直接選擇有隱患的安置點進行培訓。

      3年來,災區防災減災裝備進一步充實和更新。政府出錢購買鑼、鼓、擴音器、對講機、手電筒配備到村。汛期來臨之前,重災區各縣、鄉、村專門組織群眾實戰演習,公安、國土、交通、水利、氣象等職能部門聯動,構成了防災的合力。

      在民生這一“必答題”環節,災區百姓齊齊亮出高分——今年初,四川省統計局對綿竹、江油、青川、汶川4個極重災縣市開展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九成地震災區居民對未來充滿信心。

      2011年的都江堰政府工作報告中,一組公共服務的數據令人稱道——

      教育總投入5億多元,按照8度抗震設防標準,完成15萬平方米校舍維修加固,建成14.6萬平方米的教師安居住房;

      城鄉養老、醫療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城鄉低保累計保障28萬人次,1476名農村五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

      據統計,四川納入國家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的39個縣,重建后的教育科研、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6大類公共服務項目為19687個,比重建前增加7674個,平均每縣增加196個。39個縣的公共服務項目運行費用,從2007年的52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90多億元。

      災區就是考場,漂亮的成績單背后,是各級黨委、政府對百姓生命權利的尊重,是以災后重建為契機,大力改善民生、推動社會事業跨越式發展的堅定決心。

      “與機遇同行,與未來握手”

      ——高起點大跨越,著眼長遠科學發展

      走出陣痛的災區,目光投向未來。

      “與機遇同行,與未來握手”,這條紅色巨幅標語,高聳在寬闊的遼寧大道一側,正在緊張建設的安縣工業園區預示著嶄新的明天。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陳鼎豪情滿懷:“我們的目標就是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打造汽車及零配件產業、醫藥制造兩個百億產業,建成百億特色產業園區。”

      搶抓機遇,挑戰未來,災區各地緊鑼密鼓。

      5月8日,成都東客站綜合交通樞紐正式投入使用。這個總投資約100億元、設計日均旅客發送量20萬人次的西部最大客運綜合交通樞紐,僅用兩年多時間便建設完成。

      去年5月12日,成都至都江堰的高速鐵路通車,從成都到青城山景區乘車只需40分鐘。一年來,被列為成都市災后重建“1號工程”的成灌快鐵,日客流量從最初的幾千人到目前的1.2萬人,最高紀錄超過5萬人。

      地震后16天內決策、3年建設期只用了16個月的成灌快鐵,創造了我國鐵路建設速度的奇跡。

      這就是四川地震災區交通建設的速度。震后3年來,四川交通建設進入了大建設、大發展、大跨越的新時期。震后開工鐵路3800多公里,成蘭鐵路、成貴鐵路、成西客專等24個鐵路工程開工,通車里程和在建里程達6800多公里。高速公路震后開工3137公里,通車里程和在建里程近6000公里。成都雙流國際機場二跑道投入使用……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進展順利,川人變“蜀道難”為“蜀道通”的千年夙愿正加速變為現實。

      “因為上海援建的蒲虹公路和飛虹路,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天路’歷史不再,景區內的道路交通更加暢通了。”都江堰市虹口鄉旅游辦公室的駱強說。3年來,一條條災后“新生”的道路,搭建起災區群眾通往美好新生活的“捷徑”。

      高位發展的不只是道路。

      青瓦、樓閣、飛檐、流水,清一色古樸典雅的川西民居,如今的汶川水磨鎮,早已不是原先那個充斥著粉塵、黑煙與污水的樣子。

      地震之前,水磨鎮是阿壩州主要的工業園區,全鎮的高耗能、高污染企業超過60家。“以前出門就是烏煙瘴氣,現在看到的則是藍天白云。”住在水磨鎮禪壽老街的宋祥麗感受到了空氣環境的變化,也嘗到了發展方式轉變的甜頭。地震前,她在一家冶金廠工作,工作環境欠佳,收入也不算高。禪壽老街修好后,她用自家房子開了一家飯店,主營四川風味“麻辣魚”,隨著到水磨鎮觀光游客的增加,生意越來越紅火。

      四川將災后恢復重建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結合,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走出了一條高起點的科學發展之路。“重裝之都”德陽市,震后著力發展清潔能源,連續兩年躋身“清潔技術與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國際示范城市”。出臺不久的東汽公司“十二五”規劃,已把戰略重點目標瞄準風、光、儲能項目。“著眼未來,我們必須從風能、太陽能出發,把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培育成戰略性新興產業。”東汽黨委書記何顯富說。

      驅車穿行在高樓聳立的成都高新區,“西門子”、“英特爾”、“聯想”等知名企業的招牌,十分醒目。

      成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敬剛介紹,目前成都高新區已形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精密機械制造三大主導產業以及集成電路、軟件及服務外包、生物醫藥、精密機械、通信、光電顯示六大產業集群。“它不僅是四川省和成都市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聚集地,也是國際知名高新技術企業區域總部或研發、服務平臺的聚集地,西部高新技術產業新高地。”

      2010年,四川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962.2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0.9%。高新技術工業總產值超過100億元的市、州增至11個,初步形成了成(都)德(陽)綿(陽)高新技術產業帶輻射帶動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格局。

      在重生中崛起的西部經濟發展高地,承接產業轉移是重要推動因素。

      今年春節剛過,投資總額近7億元的10個電子配套項目集體落戶成都。“富士康、仁寶、緯創已經來了,我們再不加快就晚了。”加百裕(昆山)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尹光镕認為,電子信息配套企業“西進”勢不可擋。

      震后3年來,是四川利用外資數量最多、引進省外投資最多的時期:引進內資,連續3年每年跨越一個千億元臺階;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速達69%;世界500強企業入川,2007年有111家,去年底躍升至161家。

      在帶來利稅收入的同時,新進企業還為當地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帶動災區勞動力就地轉移。

      4月20日,入駐綿竹漢旺無錫工業園的橋聯錫旺新能源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向東汽集團起運了第一批鑄造產品,標志著該企業全面進入批量生產階段。被地震奪去了右臂的邱麗是橋聯錫旺的一名職工,“公司沒有因為傷殘將我拒之門外,反而給了我很寬松的工作平臺。”如今的邱麗,已能熟練運用左手敲打鍵盤,準確記錄各種零部件的使用情況。

      以開放合作推動重建、促進發展,以對口支援為起點形成的長期合作機制成為四川災后重建和更好更快發展的一大特色。

      據商務部統計,目前,四川對外貿易繼續保持中西部地區首位,實際到位外資躍居全國第九位,外經合作營業額名列各省區市前5位。

      青川的即食香辣黑木耳,如今在寧波很受歡迎。川珍實業有限公司負責銷售的唐述軍說,以前花錢也難以打開浙江市場,現在依托對口援建平臺,公司銷售網絡迅速擴散到了長三角地區。

      對口援建基本結束,對口合作拉開序幕。2010年3月26日,四川在山東濟南舉辦產業合作對接會,33個項目成功對接,涉及金額71.5億元。煙臺俊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增資1.2億元,在北川—山東工業園區新建LED項目。項目負責人徐文俊表示,落戶北川,可為企業日漸局促的發展空間“解困”,更可得益北川的名氣、災后重建的優惠政策及廣闊的西部市場。

      從“輸血”到“造血”,從“硬件”到“軟件”,從對口援建到對口合作,四川與各援建省市以援建感情為紐帶,不斷向縱深推進合作。如今,已有3個援建省與四川省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11個省市與受援縣簽署了長期合作協議……

      4月29日,四川省與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向家壩灌區引水隧洞工程正式開工,四川“再造一個都江堰”宏偉工程正式起步。

      3年重建,災難中站立,豪邁中跨越,四川大地正在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道路上闊步前行。中華振興的雄渾交響,由此增添了一曲蕩氣回腸的樂章。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四川日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久久久久va久久久久| 黄色软件下载免费观看|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网站站| 中国日韩欧美中文日韩欧美色|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不卡顿| 国产做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五月天婷婷精品视频| 在线中文字幕网站| 欧美成aⅴ人高清免费观看| 亚洲1区1区3区4区产品乱码芒果|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app| 97超级碰碰碰碰久久久久| 欧美色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热| 出轨的女人2电影| 噼里啪啦完整高清观看视频|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日韩a无v码在线播放| 上司撕下内裤后强行进| 成人免费看吃奶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青青草97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女内射| 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香蕉网| 日韩欧美中文精品电影|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av片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全黄在线观看| 尤物国产在线精品福利一区|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 果冻传媒和91制片厂| 人人添人人澡人人澡人人人人| 么公的又大又深又硬想要| 一个人看的视频在线|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视频| 女人18片毛片60分钟| 欧美jlzz18性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