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組數字可以說明貴州的貧困: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貴州就占了3個;貴州農村貧困人口623萬,占了全國的近9%。未來5年,貴州能否擺脫貧困與全國同步小康,將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能否如期實現。“扶貧開發始終是貴州的第一民生工程。”貴州4000萬各族群眾在省委、省政府的帶領下,正展開對貧困的總攻。
“扶到點子上,扶到根子上”
烏蒙山深處,屬于“貧極”的威寧縣迤那鎮,五星村村支書李仁兵正在幫助貧困戶吳玉銀種植黨參,今年靠這一特色種植,吳玉銀一家就能脫貧。李仁兵告訴記者,他們對貧困戶張榜公示,做到公開公正,確保扶貧扶到點子上;再由駐村工作組和村支兩委班子根據貧困戶的實際,制定出適用可行的脫貧計劃,確保扶到根子上。
五星村只是貴州9000多個貧困村的縮影。目前,全省超過1.1萬個“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的5.7萬名各級干部每天都在與貧困群眾一起為擺脫貧困而努力。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方式,提高貧困群眾參與程度,制定脫貧規劃,優先安排貧困群眾最急需解決的困難和問題,確保致貧成因精準、脫貧需求精準。
貴州還實施了產業扶持、教育培訓、農村危房改造、扶貧生態移民和社會保障的“六個到村到戶”,全面實施了小康路、小康水、小康電、小康房、小康訊和小康寨的“六個小康建設”。目前,這些項目已覆蓋9000多個村,受益群眾達1500多萬人。
走出“富饒的貧困”
貴州山美水清,自然資源豐富,如何走出“富饒的貧困”、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貴州正在探索一條創新脫貧之路。
2014年12月,貴州對地處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紫云、赫章等10個貧困縣取消了GDP考核,代之對居民收入增長、現代高效農業推進、旅游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測評,引導干部科學扶貧開發。
“十二五”以來,貴州累計投入產業化項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66.5億元,實現總產值813億元,實施到村項目4萬多個,以優質菜、果、茶、藥、薯和牛、羊為重點的特色生態產業得到大力發展。
對于扶貧開發困難、生態環境惡劣的地區,貴州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有保障”的原則,從2012年起,對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以及不具備生存條件的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群眾實施扶貧生態移民搬遷。截至2014年,統籌各部門資金74.75億元,實現42.4萬人口“挪窮窩”。
立下愚公志,萬戶送窮神
今年3月31日,福建寧德迎來了一批客人,貴州黨政代表團來這里“取真經”。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扶貧工作中倡導的“弱鳥先飛”意識、“滴水穿石”精神、“馬上就辦”作風讓貴州人找到了決戰全面小康的信心。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說:“現在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五六年時間了,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一個縣不能少,一個鄉鎮不能少。”
目前,貴州各地區、各部門圍繞著扶貧攻堅這一“第一民生工程”迸發出了強大的工作激情。
他們把教育作為挖窮根的治本之策,實施教育“9+3”計劃,全部免除本省戶籍省內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學費,為三大連片特困地區70個貧困縣的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國家助學金,安排專項資金12億元開展“雨露計劃·1戶1人”扶貧教育培訓三年行動計劃,到2017年將完成對120萬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進行培訓。
他們還發揮財政扶貧資金的作用,引導金融資金和社會資本參與扶貧開發,對貧困農戶使用小額信用貸款給予扶貧資金貼息和利率優惠、授信傾斜,累計少收農戶貸款利息21億元。
今年5月,貴州明確了12個國有企業“一對一”結對幫扶望謨等12個扶貧開發任務重的縣,這也標志著貴州形成了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扶貧開發的工作格局。(本報記者 呂慎 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