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1149萬人減少到2014年的623萬、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超過15%……作為全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十二五”以來,貴州省借力“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小康路建設,以路興產、以產促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走出一條精準扶貧之路。
扶貧攻堅,交通先行。貴州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王秉清介紹,“十二五”期,貴州省在貧困地區共投入348.46億元進行農村公路建設。目前已完成建設通鄉瀝青(水泥)路334.3公里、通達工程4596.1公里、通村瀝青(水泥)路45630公里、縣鄉道改造1872公里、建制村招呼站12280個,實施農村公路安保工程4891公里、危橋改造351座19306延米。農村公路的加快建設,為該省精準扶貧推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扶貧攻堅 交通先行
在2011年扶貧標準提高后,貴州省貧困人口規模達到1149萬人,其中95%左右集中分布在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等三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65個縣(市、區)內。
面對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嚴峻任務,貴州先后制定出臺了《貴州省“十二五”扶貧開發規劃》和《貴州省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其中提出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美麗鄉村小康路行動是重中之重。
貴州省交通運輸廳、貴州省公路局按照部署,編制了《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貴州分區)交通扶貧開發規劃》等,從通鄉、通村瀝青(水泥)路建設,縣鄉道改造,路網結構改造等方面入手,加快推進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路網建設。
“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通過小康路加速發展、跨越發展,為貧困縣區整體脫貧致富、同步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交通運輸保障。”貴州省交通運輸廳黨委委員、副廳長劉揚說。
建養并舉 持續發展
貴州交通運輸系統吸取以往公路建設的經驗教訓,“十二五”以來,對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小康路建設提出了嚴格要求。
貴州要求,在小康路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同步實施混凝土路肩、排防工程、安保工程、錯車道、公路綠化和招呼站的“六個同步標準”,并在定期調度、領導包片、專項督導、質量驗收的基礎上,聘請項目沿線百姓為質量義務監督員,全過程、全方位對村路建設質量進行監管。
為確保建設的村路能持續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同步小康提供動力,貴州省堅持建養并重,全面落實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推進鄉(鎮)交通管理站和道班建設,進一步完善公路管理體系。“目前已基本形成政府主導、交通主力、部門參與、分級負責、以縣為主、群管群養的工作機制,實現了管理養護的常態化和規范化。” 貴州省公路局局長章征宇說。
以路興產 更加精準
時下正是葡萄成熟季,黔東南州麻江縣村民吳大爺的百畝葡萄園里,一串串葡萄長勢喜人。再過幾周,園里的葡萄就要大量上市了。對于葡萄的銷路,吳大爺一點都不擔心。“四通八達的村路讓前來收購的經銷商和觀光采摘的游客絡繹不絕,去年園里的葡萄畝產值達兩萬元,今年可能還會增加。”吳大爺樂呵呵地說。
以路興產,這是貴州交通系統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摸索出的新路子。產業興,貧困地區的群眾才能真正走上小康之路。圍繞貧困地區逐漸暢通的農村路網,貴州“十二五”以來大力實施“產業扶貧致富工程”,各地因地制宜發展起來一批特色產業。目前,已形成了“東油(茶)西薯、南藥(材)北茶(葉)、中部蔬菜”的產業化扶貧布局。
路暢業旺,傳統農業也在升級。貴州多個貧困縣區通過土地流轉,大力推廣現代高效農業,以“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現代種植模式,輻射帶動更多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貴州全省的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1149萬人減少到2014年的623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超過15%。
如今,以小康路建設推進產業發展,貴州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的愿景已漸漸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