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婚介行業委員會總干事、百合網首席執行官田范江先生,認為此現象可以這樣理解:2007 年是婚戀狀況“蜜月期”,當年的情侶經過一年培養,均在2008年順利走入婚姻圣殿;但下半年經濟形勢的逆轉,對中國人的擇偶標準產生了強烈沖擊。于是,婚戀觀開始掛鉤于物質經濟,房子、存款同性格、人品并駕齊驅。這種現象導致的結果,就是婚戀狀況進入了“混沌期”。正在擇偶中的“剩男剩女”,開始迷茫不知所措,特別是性別選擇性差異引發的擇偶矛盾也開始尖銳,婚戀觀已經出現混亂征兆。
因為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危機,人們開始寄希望于虛擬的婚戀網站。于是在2009年,各大婚戀網站,都經歷了一次會員注冊量的迅猛增長。但我們不難發現,過度的婚戀網絡化與經濟的持續低迷,帶動了全社會對于婚戀觀的猛烈討論。于是,諸如“獵婚”、“裸婚”、“隱混”、“婚活”等等新詞蜂擁而出;而剩男剩女亦不甘寂寞,有的自稱“籬笆女”,有的自稱“寬帶男”,雙方你來我往唇槍舌劍。
婚姻功能被分散,以及婚戀觀多元化的表象,田范江認為這標志2009年的婚戀狀況,已經全面進入“盲目期”。這又恰恰說明了人們在擇偶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婚戀觀的模糊與浮躁。經濟壓力、社會壓力、輿論壓力,導致“剩客”尤其是女性“剩客”,失去了明確的擇偶目標與擇偶觀點,不知道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婚戀對象,不知道什么樣的婚戀生活最適合自己。于是開始跟風,隨波逐流,今天苦苦尋找“經濟適用男”,明天又抱著“面男”死不放手。
他指出,這個現象是中國人婚戀觀出現問題的預警。如果繼續發展蔓延,那么對于整個社會婚戀觀的培養是極其不利的。
而百合網婚戀心理研究院透過調查數據與宏觀經濟,總結出一個形象的“超價理論”,為我們解釋了導致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