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新華網南寧8月21日電(記者管浩、翁曄)近日,國內眾多媒體報道,一些家長甘愿多付數萬元擇校費讓孩子進入名校,以便讓孩子能夠認識名校里的同學,以后辦事有強硬的關系網。于是,繼“拼爹”之后,一個描述“關系文化”的新詞——“拼同學”進入人們的視野。
針對這一話題,記者采訪了家長、學校與專家,他們都認為,父母盡力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如果給孩子灌輸“關系至上”的觀念,很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最終得不償失。
家長:父母希望給孩子更好的未來
“拼同學”這一事件在網絡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一些網民感嘆,在當今社會中“人脈”“關系”對個人成長的影響太大了,因此才會有家長為了給孩子積攢人脈而不惜出大價錢。但也有網民提出,人脈固然重要,可能力來自自身,家長還是應當重視對孩子道德觀念以及個人素質的培養。
廣西玉林市的高中生龐喻告訴記者,一直以來,身邊都有同學通過繳納擇校費的方式轉到“名校”就讀。“大多數同學交擇校費是因為家長想讓他們能有更好的教學條件,但是我也聽說過有幾個同學轉校,是因為家長希望孩子可以結交到更好的、‘層次更高’的同學。”
家住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的李燕萍女士也曾經面臨是否給孩子繳納擇校費的選擇。在李女士看來,所謂“拼同學”的情況,其實很久以來就存在了,只是最近才被“名詞化”了而已。“2000年的時候,我就聽說公司里有家長為了以后讓孩子同學多、人脈多,而花錢把孩子送進名校讀書。而且這種情況從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都有。”李女士說,“家里條件好的,還會把孩子送到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去念書。”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很多家長看來,如今“拼同學”的情況,不過是一直以來擇校風潮的延續與發展罷了,進入好的學校,認識“有背景,有關系”的同學,對以后孩子辦事或多或少能夠有一些好處。“現在大家經濟條件好了,也更愿意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投資,畢竟每個父母都希望能給孩子更好的未來。”李女士說,“不過我覺得一個人能否成功,還是要看自己的能力,父母應該更重視對于孩子個人素質的培養。”
學校:“拼同學”現象仍是“非主流”思想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中學是廣西重點中學和示范學校,在桂林市乃至全廣西享有較高的聲譽。提到最近頗受關注的“拼同學”話題時,桂林中學黨組副書記、副校長黃乘英表示,相比之下,家長讓孩子就讀名校,還是更看重優質的教學資源。
“我所接觸的眾多家長中,更多的是看重學校的管理和教育理念、學校的師資、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以及在校其他學生的素質。‘拼同學’只是部分家長的想法,并不是主流的觀點。”黃乘英說。
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出,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出現“拼同學”這樣的言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部分家長對于教育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盲目跟風,僅僅看到“人脈”“關系”在成人社會中的作用,而忽略了在校教育對孩子性格、品德的培養。另外,目前沉重的高考壓力也是導致家長在“人脈”問題上下工夫的一個原因。
廣西壯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周可達則表示,這種將成人社會當中的“關系文化”“圈子文化”強加給學生,對他們的成長并沒有好處。“過早讓孩子接觸這些東西,可能會扭曲孩子的價值觀,一心想著拉關系、處人脈,對孩子有弊無利。個人的成長主要還是靠自己,即使在普通高中,也能成長出社會的精英。”
專家:多種因素導致“拼同學’現象
除了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外,還有什么因素導致“拼同學”這一情況的出現呢?周可達認為,這一現象是受到多種社會因素共同影響而產生的。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直非常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而且當今社會競爭壓力加劇、個體向上流動通道愈加擁擠,加上中國社會一直以來重視人脈、強調“關系”的傳統,導致了“拼同學”情況的出現。
人脈關系、圈子文化,這些現象并非新現象,一些學者承認,好的人脈關系的確可以對個人的成長有著積極的作用,而“進名校”“攢人脈”想法的出現也不是只有中國才有的。
“在國外,擇校的現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政府建立的公立學校為教育提供基本的保障,而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就會把孩子送入較好的私立學校,在校友會文化盛行的西方國家,良好的校友資源也是吸引家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周可達說。
但專家提醒,在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資源的同時,更應該強調對孩子的個人道德與個人能力的教育與提升,在給孩子擇校的時候,不妨多與孩子溝通,聽聽他們的意見。黃乘英則說,同學之間的感情十分可貴,家長如果給孩子灌輸太多的“人脈”“關系”之類的概念,可能讓這些功利的東西綁架同學之間的真摯情感。